人社部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繼去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首破千萬后再創新高。在當前越來越“卷”的就業形勢下,就業、擇業觀念越來越成為熱點話題。
(資料圖)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近日,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名兩會代表委員,討論剛畢業的年輕人收入多少才算合適。畢業生擇業該選擇理想還是現實?基層工作者、大學校長、企業家、前教育局官員,都對年輕人該如何選擇的問題說出肺腑之言。
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幾何?
近期,畢業生薪資成為熱門話題。“211文科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000元”新聞引起很多人共鳴,不過當事人事后在短視頻平臺上解釋稱,是自己表達有誤,此前視頻中提到的“均薪5000”,是指招聘會所有參會公司的崗位均薪,而不是他以“文學碩士”身份應聘時得到的薪資答復。
中國青年報2021年對全國第一批“00后”應屆生關于就業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超過20%預期自己畢業后月薪可以過萬,67.65%認為自己畢業10年內會年入百萬。
↑3月7日,云南省2023屆綜合類高校畢業生暨國有企業專場招聘會現場 圖據IC photo
與年輕人的自信相對應的是現實的“骨感”。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麥可思公司曾對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分布分析顯示,2021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為5833元,為近10年中最高水平。分區間來看,38.4%的2021應屆生畢業起薪集中在4000~6000元之間,月薪6000~8000元的應屆畢業生占比23.7%。而在網上被頻繁討論的“月入過萬”群體,在應屆本科生里只占6.1%,該比例高于2020屆(4.3%),但依舊是極少數。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在已經拿到offer并完成簽約的應屆畢業生中,平均簽約月薪為6507元,比2021年的7395元低12%。其中,簽約月薪達到10000元以上的占比10.7%,比2021年低8.5個百分點;3000元以下月薪的畢業生占比6%,比2021年高1.5個百分點。
據現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網發布的廣東省2022高職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相關數據,廣東高職院校畢業生平均月收入3869.21元。
剛畢業的年輕人收入多少算合適?
“我們當然希望畢業生起薪越高越好,畢竟進入社會就要面臨租房、吃飯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倪閩景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一份工作的薪資取決于崗位的價值。“作為剛畢業的學生,需要實踐學習,還需要積累進步,企業也要花精力培養你。”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
倪閩景表示,要求企業給高起薪,要么是這個工作人才稀缺,要么就是你能力出眾。至于期望薪資多少合適,一般而言都會有行業的平均薪資做參考,畢業生的收入基本會和這個平均薪資持平或上下波動。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網絡作家、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蔣勝男認為,對于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一個合適的收入應該是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并具備一定的儲蓄和投資能力。
對于一些對畢業生工資低的抱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不太同意用工資來衡量畢業生的價值。“有些央企,不管你是985還是211的學生拿到手的基本工資也就三四千塊,但一旦轉正了,實習期結束了,工資慢慢就上來了。”
擇業該選理想還是現實?
“中傳碩士做保潔”的新聞同樣引發熱議。畢業生該為理想選擇工作還是為現實考慮?“考公熱”下,畢業生追求穩定有錯嗎?
“當面臨理想和現實的選擇時,畢業生應該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就業市場情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出決策。雖然追逐理想很重要,但也需要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能夠穩定生活。因此,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也要敢于仰望星空,積極拓展自己的人生領域。”蔣勝男這樣說。
說起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來當快遞員,全國人大代表、湖北順豐速運江漢分部經理汪勇認為,應該怎么選,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人的每個人生階段的選擇,都是由其當下的狀態、做過的努力,比如學歷、專業、過往工作經歷、這段時間的心情導致的。
“選擇什么樣的行業、職業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人生的路很長,并不是說選這就對了,選那就錯了。他(她)每一個選擇都有他(她)的道理,也并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是精英。”
汪勇心里沒有標準答案,甚至也沒有方向性的建議。“畢業生應該怎么樣去選擇,這不是我們能判斷的,我們不能了解那個時間段,他們每個人的現狀需求和內心渴望。我們只能說,把時間軸拉長,大部分人在這個時候會怎么選擇,可以這樣去考慮,但是不能給他們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
袁亮則更為提倡畢業生應有現實的擇業觀。他表示,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應該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擇業觀,先找到一個工作,去鍛煉,之后可以慢慢選擇更滿意、更喜歡的崗位。就業跟經濟周期有關系,要有平常心態。
袁亮還特別提倡“三到”: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倪閩景也提倡“先就業再擇業”,同時尊重個人選擇。他認為,選擇穩定的工作、穩定的企業,這樣的心態很正常。畢業生拒絕到初創企業去,害怕朝不保夕等都應該被理解。就個體而言,特別要尊重差異性,因為每一種選擇背后都有自己的道理。
但是他強調,對整個社會而言,作為最有活力、最具創新價值的青年人群體,在宏觀意義上來說,一味追求穩定甚至“躺平”,就不是一個積極信號。
畢業后要如何提升個人價值?
來自企業家的觀點則有所不同。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選擇大于努力,更要持續奮斗。對于年輕人擇業觀,他從個人的創新創業經驗,給出了兩個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
第一個建議是將個人選擇和國家戰略相融合。選擇大于努力,正確的選擇會加速人的成長步伐。對年輕人而言,選對行業和平臺,是當前人生階段最重要的一道選擇題。齊向東建議,年輕人在事業和工作的選擇上,要把國家的大政方針和自己的優勢特長結合起來,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第二個建議是持續奮斗,不要隨波逐流。齊向東表示,風口行業變化很快,對人才的篩選速度也很快。在其他行業可能要五年做一個規劃,但在風口行業要兩年做一次規劃。
“我了解到,現在‘躺平’文化很流行,但實際生活中,我看到的年輕人大多是有想法、愿意拼搏的。所以,建議大家持續奮斗,保持學習的習慣,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 郭宇 責任編輯 魏孔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