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推動了人類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然而也加快了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在能源日益匱乏的當今時代,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節能和減排才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持續火爆,在包括汽車、船舶等動力系統中,中低溫熱源的高效利用是實現節能減排的一個關鍵技術。
在此領域,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王恩華副教授,20年來致力于ORC 系統技術、內燃機節能技術、新能源動力系統等研究領域,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在中低溫動力循環系統、內燃機熱流體流動與燃燒模擬,以及新能源車用動力系統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性成果,部分成果已經實現了產業化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逐夢之路 勇攀高峰
王恩華,湖北鄂州人,1995年,作為湖北省鄂州市高考狀元考上了清華大學,當時的他面臨著決定人生發展方向的第一道難題——報志愿,當時的農村消息閉塞,人們對于高校、專業等知之甚少,幾乎沒有可以商量和求助的人。王恩華想到了有一個在清華大學學汽車的表哥,經過幾多咨詢,他最終選擇了汽車工程系汽車工程專業。金秋九月,王恩華如愿以償地走進清華大學校園,開啟了他的求學求知生涯,進入了這個將伴隨他一生的專業領域。
汽車產業作為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有著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隨著汽車產量的逐年增加,汽車廢氣排放及對石油資源的過度消耗所引發的環境和能源問題日益嚴重,幾十年來,世界各國一直在致力研發應用低排放或零排放技術。2000年,王恩華本科畢業(當時汽車工程是五年制專業),做本科畢業設計時,他就加入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教授的課題組,進行柴油機電控方面的研究。后來,王恩華在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又繼續在歐陽明高院士的課題組做發動機電控研究。
2003年,王恩華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實習,進行甲醇代用燃料和垃圾填埋氣焚燒技術的研究;2004年,他進入江鈴汽車集團公司任項目工程師,從事某發動機技術引進項目的開發標定工作;2006年,他又進入北京汽車研究總院,從事整車電子控制系統設計開發、汽油機電子控制系統標定方面的研發工作。工作這幾年期間,王恩華越來越意識到,在車輛動力系統技術上歐美日等國的相關技術超過中國太多了,他深感知識之不足。于是,2009年,王恩華又重回高校,在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熱能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師從范伯元教授,主要進行發動機的余熱利用的研究。2013年,王恩華在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歐陽明高院士課題組開展博士后工作,主要從事熱力循環和混合動力系統能量效率分析研究。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理論知識和技術,2015年至2016年,王恩華前往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做訪問學者,不僅開闊了視野,也在科研的廣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多新的認知。
一路風雨、一路逐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王恩華從求學、到工作,再到繼續學習,遠赴他國深造,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一分辛勞、一分收獲,這一切讓他積累深厚的學識技術和實踐技術。自2016年回國后,王恩華進入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擔任博士生導師,科研與教育同時進行,科研攻關創新技術,教育傳道授業解惑。
2018年,王恩華負責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船用柴油機與非共沸工質有機朗肯循環耦合工作機理研究”,該項研究基于有機朗肯循環(簡稱“ORC”)技術的船用柴油機余熱動力循環理論,主要針對適用于船用柴油機余熱動力循環的新型高效環保工質開發及非共沸工質ORC耦合機理開展探索,從船用柴油機余熱動力循環、非共沸有機工質選擇、船用柴油機與ORC聯合系統非設計工況點性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種改進的基于微擾鏈的統計締合模型的新型工況設計方法,以及針對船用柴油機的非共沸工質ORC底循環工質優選與組分調控策略,進而在全工況范圍內實現與船用柴油機的聯合系統協同優化這一解決方案。該項研究成果可有效提升非設計點工況余熱回收效率,也可應用于其他熱源或負荷變化場合,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開拓創新 不斷超越
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研和教學態度是王恩華多年專注學術研究養成的習慣,多年來,他致力于中低溫動力循環系統、內燃機熱流體流動與燃燒模擬,以及新能源車用動力系統性能研究,除了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他還主持了國家重點專項子課題“SOFC 系統控制與快速啟動技術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項目“儲能電池系統熱失控防控技術”,完成了北京理工大學青年教師學術啟動計劃項目,組分可調型 ORC 工作機理研究,同時,他還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一路披荊斬棘,風雨無阻,砥礪前行,為打造更安全、更高效的動力系統而努力著。
在王恩華所著的《中低溫動力循環系統及應用》中,詳細介紹了中低溫動力循環系統的研究成果,其中“發動機-ORC系統耦合機理”研究成果為有機朗肯循環與內燃機的匹配優化提出了一套系統化的方法,有利于實現有機朗肯循環系統與車用內燃機的最佳匹配,提高聯合系統的能效,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ORC和Kalina系統性能提升”研究結果采用組分調節或壓力滑移可有效提高系統全年的平均輸出功率,可應用于地熱能發電和太陽能熱發電等場合,提高發電系統輸出功率,降低碳排放量。“二氧化碳跨臨界循環工作特性”的研究結果,則不僅表明了跨臨界二氧化碳動力循環的凈輸出功率最大,經濟性能處于合理范圍內,有利于增進對低溫熱源二氧化碳跨臨界循環的全面認識。
在內燃機熱流體流動與燃燒模擬方面,國際上有采用煤油與汽油等燃料混合燃燒提高爆震極限的研究,但因汽油具有易燃性,安全性不高。王恩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采用噴水來抑制點燃式航空煤油發動機爆震的方法,研究了噴水對煤油預混燃燒爆震抑制的機理,可應用于航空飛行器和無人車輛;在新能源車用動力系統性能,尤其是混合動力系統構型設計與能效分析方面,王恩華研究了直驅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的節能潛力,提出了四驅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并與直驅混聯系統進行對比分析,采用超級電容儲能的直驅混聯系統在城市工況下的節油率可達42%,四驅混聯式節油率接近直驅混聯系統。直驅混聯系統現已應用于城市公交大客車,四驅混聯系統可應用于復雜路面工況的越野車和卡車等重型車輛。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是未來我國能源技術發展的首要任務,王恩華正在與清華大學和北京思偉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開展合作,進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和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研究,為推動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除了開展科研工作和承擔教學任務以外,王恩華還擔任北京市能源與環境學會京津冀專家委員會委員、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副編輯,多次被國際頂尖期刊評為優秀審稿人。現已發表學術論文70 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 15項。主編英文專著兩部,曾獲北京市優秀青年工程師稱號,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年雖不惑,慨而當歌,正值壯年,砥礪琢磨。回顧王恩華20年的科研生涯,“努力奮斗”四個字閃閃發光,看著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中,他由衷地感到自豪。未來,他仍將會繼續奮斗,不斷超越,研發更多更先進的技術,精深學術報家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