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見習記者 陳瀟
(資料圖片)
3月9日,太古地產公布2022年財報數據。數據顯示,2022年太古地產實現營業收入138.26億港元,同比下降約15.27%,股東應占呈報溢利79.80億港元,高于2021年的71.12億港元。
此外,撇除投資物業估值變動后,股東應占基本溢利由2021年的95.32億港元減少至2022年的87.06億港元,主要反映出售香港車位的溢利減少。
商業地產租賃受沖擊
據了解,太古地產于1972年在香港成立,尤其專注于優越地段發展綜合物業項目,通過發展及管理大型綜合項目、將其發展為都市核心地標,持續創造長遠價值,目前于中國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及美國均有投資。
從收入上看,物業投資是太古地產業績貢獻主要來源,2022年來自物業投資的收入為123.40億港元較2021年同期減少4.94%,但仍占據總收入的近90%,其中包含辦公樓租金收入60.03億港元、零售物業租金收入58.49億港元、住宅租金收入3.74億港元和其他收入1.14億港元。
截至2022年底,太古地產應占物業組合的總樓面面積約3360萬平方英尺,其中約有2990萬平方英尺是投資物業及酒店,包括已落成投資物業及酒店約2410萬平方英尺,及發展中或持作未來發展的投資物業約580萬平方英尺。
其中,香港應占投資物業及酒店組合約1370萬平方英尺,在內地,太古地產在北京、廣州等優越地段持有八個大型商業發展項目的權益,全部落成后,預計將提供應占總樓面面積約1410萬平方英尺。從收入上看,香港、內地的應占租金收入總額分別為61%和37%。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來自物業投資的經常性基本溢利減少,主因是香港辦公樓租金收入下降和內地零售物業租金收入減少。據披露,受新供應增加和經濟不明朗因素影響,2022年香港辦公樓市疲弱,此外,疫情導致太古地產應占中國內地零售銷售額減少20%。
對此,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2年,中國香港因為全球需求疲軟、疫情沖擊,經濟運行下行,商業氣氛受抑制,同時辦公區域承租壓力加大,退租、減租現象增多,自然對商業地產租賃形成沖擊。
欲投資500億港元擴大內地版圖
據披露,2023年香港辦公樓的需求預料仍然疲弱,反映在空置率上升、新供應增加及環球經濟不明朗等因素。
此外,太古地產管理層預計,來自中環和九龍東的競爭將會加劇,對租金構成下行壓力,但也表示由于旗下的辦公樓物業組合管理完善、出租率高企,即使市況疲弱亦能保持堅穩。
“香港已重新與世界接軌,我們預料金融市場會持續向好。長遠而言,香港可望提升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角色。”太古地產行政總裁彭國邦表示,展望甲級辦公樓樓面于中期的需求上升,當中尤以金融機構及專業服務機構為主。
此外,彭國邦還表示,中國內地目前是公司收益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按照其投資策略,計劃投資五百億港元在一線城市及新興一線城市,拓展以零售為主導的太古里和太古匯品牌,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地物業的總樓面面積增加一倍。
對此,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李建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疫情過后,中國將繼續致力于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更完善、智慧化程度更高,商業地產也將隨之迎來新格局和新機遇。
“我們預期零售商對零售樓面有溫和至強勁的需求。我們會物色機會加大中國內地的投資規模。西安太古里將是太古地產下一個大型地標項目,此外并會在三亞發展以零售為主導的項目,同時致力擴大于大灣區的發展規模,當中在廣州和深圳尋找商機的進展令人鼓舞。”彭國邦表示。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關榮雪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太古地產未來欲加大中國內地的投資規模,這是企業積極調整發展決策,同時也從側面展現出其對內地市場持有一定看好情緒,對于行業發展而言具備一定的導向作用。
“未來中國內地的商業地產還是具有較大的投資機會,一方面,內地各大城市經濟圈加速發展,商業地產的發揮平臺也隨之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內地產業結構不斷完善,人口流入量也將加大,為商業地產發展提供了消費支撐。不過,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賽道也會越來越緊密,挑戰會加大,提升規模實力仍是各地產企業的發力點。”關榮雪如是說。
(編輯 田冬 白寶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