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一家ST公司拖離退市邊緣,再一舉推向火熱的鋰電賽道,80后王仲鳴有兩把刷子。
(相關資料圖)
2022年上半年,德新交運實現營收2.75億元,同比增長253.39%;實現歸母凈利潤8777.23萬元,同比增長278.86%;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8504.19萬元,同比增長501.67%。如此強勁的業績表現,很難讓人相信,在兩年多前,這是一家主營低迷、連續虧損的公司。
“接手時公司主營低迷,我們看了很多轉型方向,最終選中了與新能源產業鏈相關的精密制造,并全力以赴。現在回看,我們選對了!”德新交運董事長王仲鳴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說。
如今,德新交運的更名議案已經獲得了股東大會通過,公司名稱將變更為“德力西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著新能源領域全面發力。
乘勢謀轉型
從公司簡稱不難看出,德新交運此前的主營業務是道路運輸。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運輸業,并在2017年1月登陸資本市場。然而,受行業環境等因素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承壓,2019年業績大幅下降,2020年出現了虧損。
“傳統道路運輸業務下滑幾乎不可逆轉,我們決定要轉型,可向哪個方向轉型,爭論了很久。”回憶轉型的過程,王仲鳴向記者坦言,最初,公司想在運輸業產業鏈條上做延伸,也看過物流、旅游等行業的資產,但均因標的資產規范程度欠佳,行業空間有限而放棄。
“科創板的設立,讓我們意識到國家正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相關產業一定會有大的發展,選擇硬科技作為轉型發展的方向不會錯。”王仲鳴說。
幾經尋找,德新交運找到了致宏精密,后者是一家從事精密模具研發、設計和生產的企業,產品主要應用在鋰電池電芯的制作中,覆蓋消費類電池、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等多個下游應用領域。
據介紹,彼時,致宏精密的營收規模并不大,但王仲鳴和他的團隊認為,致宏精密的技術足夠領先,能夠在新能源電池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致宏精密的產品大多為非標產品,配合客戶研發,及時響應客戶產品開發需求。因此公司自主開發的核心工藝也使產品享有相對較高的盈利能力。
做精一件事
2021年3月,德新交運完成對致宏精密100%股權的收購,正式切入新能源賽道。
“經過深入研究,我們判斷新能源大有可為,但直接去做最核心的鋰電池,對我們來說比較困難。致宏精密做的是新能源電池的核心零部件,只要做得足夠好,同樣可以乘勢而上。”王仲鳴說。
近年來,鋰電池生產企業先后宣布增加產能,也使得行業對于自動裁切高精密模具、高精密模切刀的需求不斷增加。
憑借一次次技術攻關,致宏精密拓展下游市場順利,目前已經成為比亞迪、中航鋰電、欣旺達、多氟多、孚能科技、寧德新能源、珠海冠宇等公司的供應商,涉及動力電池、消費電池等領域。
“精密模具制造領域一向被日韓企業所主導,致宏精密進入上市公司并加快研發成長后,現在已經在國內市場異軍突起,并可與部分海外公司一較高下。”聊起業務成長,王仲鳴很自豪。
據悉,在制作鋰電池電芯過程中,經模具分切或沖切后的極片(極耳)通過卷繞或疊片等后續工序從而完成裸電芯制作,電芯的質量直接決定了鋰電池的安全性、使用壽命等各項性能指標。如果極片在切片的過程中產生的毛刺或者粉塵過大,容易造成電芯的短路,從而給鋰電池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
“致宏精密的模具業務是鋰電池生產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是鋰電池質量把控、技術提升的關鍵一環。”王仲鳴說。
打造新曲線
在團隊齊心協力的努力下,2020年,致宏精密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達到7460.79萬元,業績實現率116.38%,超額完成業績承諾。2021年致宏精密扣非歸母凈利潤為14571.62萬元,翻倍完成業績承諾。德新交運也如期履約,實施股權激勵和現金獎勵,以調動員工積極性。
汽車消費對動力型鋰電池拉動明顯,但是致宏精密并不滿足于此。除了汽車、鋰電池裁切設備業務之外,公司將繼續弘揚工匠精神,利用自身技術和生產制造經驗,拓展業務領域。公司新設控股孫公司廣東致鋒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涂布技術研發和應用為核心,致力于讓客戶享受更好的涂布工藝體驗。
德新交運并不滿足于訂單飽滿,而是以客戶為中心,繼續努力挖掘需求,實施“應用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的策略。公司致力于在新能源電池產業及高精密加工兩大方面打造核心優勢,深耕鋰電池裁切領域,同時不斷探索精密制造工藝在各領域的應用。
展望未來,王仲鳴表示,德新交運已基本完成轉型,下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不斷探索公司精密制造工藝在新場景中的應用,開發更多新產品,在新的賽道上打造公司業績增長的第二、第三曲線,為國內精密制造做更多基石類的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