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滬上各高校最熱鬧的是針對拔尖人才培養的暑期國際學術夏令營!與之相關,多所高校正制定全新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從最初的人才培養試點班,到今年部分高校即將啟動全新的書院制——全面升級的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3.0版已經“在路上”。從部分高校披露的內容看,3.0版的靶點將更加聚焦于為拔尖人才自由生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具體舉措包括:進一步聚焦打通人才培養和科研、產業研究之間的隔膜,升級配套制度,確保最優秀師資深度參與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等。
(資料圖)
構建戰略人才梯隊,培養方案已到系統升級之時
在復旦大學,已實施十余年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拔尖計劃”)近日傳出升級的消息。與此同時,該校從2015年開始在數理化生等基礎理科試點實施的本科榮譽項目,正逐漸推廣到文、社、理、工、醫5個學科門類、26個院系。
“依托‘拔尖計劃’,學校確實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但也發現了問題:不少學生進入大學后依然延續著中學時代比拼成績的慣性,不斷‘卷’績點。”復旦大學教務處負責人林偉教授透露,未來,學校將依托“拔尖計劃”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術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多元的發展空間。“總的來說,我們希望進一步推進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繼續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培養路徑,并逐步構建起戰略人才梯隊。”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拔尖計劃”1.0版于2009年啟動并在2018年升級至2.0版,同時“拔尖計劃”拓展到77所高校的20個專業類別、288個基地。截至2021年,入選“拔尖計劃”的本科畢業生已有8000名左右,其中97.3%繼續攻讀研究生,96%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55.3%進入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學深造,現在已有部分畢業生完成深造并進入高校擔任教職,基本形成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梯隊網絡。
在上海交通大學,“拔尖計劃”也傳出升級新動向——從今年開始,上海交大原先的拔尖人才培養基地致遠學院將更新為書院制。除了課程升級之外,啟動書院制后,原本的學科界限也將被進一步打破,教師將入住書院、與學生同吃同住,構建一個隨時可以探討學術問題的自由環境。
談及升級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因,上海交大教務處負責人楊頡直言,也是因為發現了一些培養中的問題。來自教學一線的反饋顯示:如今的學生“解題”能力確實更強了,但“出題”能力遠遠不夠。也正因此,如何從本科生開始培養青年學子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成為上海交大升級“拔尖計劃”時的重要考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上海交大,在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拔尖人才培養所依托的書院也都在制定、優化培養方案。
呵護學術熱情,抓住人才培養長鏈條的“關鍵一環”
談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界有不少共識,比如,需要構建人才培養的長鏈條,打通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段分界。但當前,有不少學者進一步提出:要更加注意長鏈條中的“關鍵一環”,即保持科研能力的貫通培養,讓有志于科研且有潛力的學生能盡早發現自己的興趣。
今年7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消息:將資助本科生的科研計劃,資助方向為基礎學科研究項目,且必須是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本科生科研資助計劃的出臺,使得“一個完整的資助鏈補上了最后一環”。同樣,今年各高校新推出的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中,也都新增了面向本科生開放重點實驗室、產研平臺等舉措。
上海交大今年新設“未來學者計劃”,校內20個頂尖實驗室和科研平臺對全校本科生開放,同時還賦予參與科研的本科生“未來學者”身份。
談及此,楊頡笑言,因為“人設很重要”。但實際上,這句玩笑話的背后,承載著上海交大在過去十多年開展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則發現:給予學生充分的身份認同,并配合足夠的資源支持,對于調動學生的學術研究熱情有很大作用。
復旦大學在1998年就推出了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簡稱FDUROP),資助學有余力的本科生開展學術科研,過去25年面向全校學生陸續開放了望道、曦源、登輝和卿云等多類項目。在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趙東元,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張軍等多位學術領軍人物,多年來一直在FDUROP指導本科生開展學術研究。
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坦言,“與其說拔尖人才是‘培養’出來的,不如說,學校應該創造條件,營造適合的‘土壤’,讓拔尖人才‘自然生長’出來”。FDUROP就讓包括“拔尖計劃”學生在內的諸多學生受益匪淺。最早參與FDUROP的本科生中,有不少人如今已經成為學術界的中流砥柱。
“很多時候,本科生提出的科學問題未必完善,甚至有可能完全不對,但這沒關系,我們希望學生能理解‘優秀’的定義——不是只有答對問題、獲得高分。”林偉表示,今年復旦大學將進一步加大對FDUROP的資助力度,引導學生投入學術科研、創新創業,鼓勵學生在績點達到一定門檻后,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拓展學科邊界,創造更多可能性。
導入頂尖師資,為拔尖人才培養提供更大生長空間
除了升級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滬上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更新后的“拔尖計劃”推動包括兩院院士、資深教授在內的更多學術大師深入本科生培養一線,并且通過配套措施建設,確保校內最優秀教授把時間精力投入到本科生培養。
除了“頭部高校”,不少院校眼下也正在醞釀,嘗試以最優質的師資和教學、科研資源為拔尖人才提供生長空間。比如,東華大學錢寶鈞學院開設的民用航空復合材料班、智能制造與機器人專業,就集納了數學、物理、機械、化學等多領域的院士和資深教授,并且對本科生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等29個科研平臺。
有高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隨著更多兩院院士、資深教授走進本科生教室,打破院系壁壘,共同開啟跨學科培養時,學校的治理體系也將備受考驗,“高校內部原本對各部門分別考核KPI的管理體系,將遭遇新的挑戰”。
據悉,在滬上不少高校,除了整體升級拔尖人才培養體系,整個高校的內部管理體系也將在3.0版中推出配套改革措施。
作者:姜澎
編輯:范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