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以來,2023年考研分數陸續公布。不少同學收到了喜訊,但現實情況是,更多人考研失利,需要另做打算。
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歷史最高的1158萬人。由于疫情的影響,就業競爭愈發激烈。學歷是提升就業競爭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考研,甚至從大一就開始備考,“二戰”甚至“三戰”的人也不在少數。伍佰萬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研究生學歷能為求職帶來多少加成,以及究竟值不值得“堅持奮戰”。
(資料圖片)
2022年12月21日,考研前三天,小喬新冠抗原測試陽性。由于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的調整,小喬考慮再三,決定向學校申請回家復習。備考的最后兩天里,小喬斷斷續續發著高燒,根本學不進去,極度焦慮。
考研當天早晨,小喬高燒達到了40度,家里人勸說小喬棄考,“今年考不了,明年還可以再繼續,但是你腦子燒壞了就晚啦,還是身體要緊。”小喬不愿放棄,在爭執中暈過去了,還是棄考了。
阿亮也是在考試前不久感染了新冠,但他比較幸運。考試當天,他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雖然生病期間影響了復習,但總算上了考場。在劃分“陽監”和“陰監”的考場上,在此起彼伏的咳嗽聲中,完成了一場不同尋常、畢生難忘的考試。
2023年考研期間,許多考生所在的城市進入感染高峰期。有的考生為了考試的時候狀態好一點,甚至會主動接觸陽性家屬,以求早點轉陰。但計劃趕不上變化,總還是會有一些遺憾發生。
從考生和監考老師的反饋來看,2023年研究生考試棄考率較高。有考生說,“第一科政治,我們考場只有12個人考試,一半多人都缺考了”。一位監考老師說:“上午考場8個人,下午考場14個人。”考場一般是30人的教室,那么“缺考率”超過70%,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74萬,比2022年增加17萬人。從增長幅度來看,2023考研報名人數增長率不足4%,相較之前5年的高速增長,今年首次大幅下滑。
點擊播放歷年考研報名人數變化
2022年,廣東省考研報名人數26.3萬人,實際參加考試人數為21.3萬人,棄考率19%;陜西省考研報名人數16.8萬人,實際參加考試人數為14.32萬人,棄考率約15%;中國農業大學考點報名人數3721人,實際參考人數3240人,棄考率約13%;南京大學考點報名人數8500人,實際參考人數7700人,棄考率約9%,據此推算,2022年考研棄考率平均大約10%~20%。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474萬,能堅持到最后的或許只有379萬,考慮疫情的影響,參考人數還會更少。
考研報名人數銳減、實際走上考場的人數也有減少的趨勢,也許堅持下來的人將有更多的機會。
近幾年,考研成為了一種現象級趨勢。《中國考研培訓行業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中國考研培訓市場規模達到112億元,同比增長33.3%,預計未來3年仍將保持增長態勢。龐大的考研群體形成了一個市場,也從側面說明考研正在變得越來越像高考。
如果要問,一個典型當代大學生的本科生活是怎樣度過的,那回答一定是,準備保研的同學眼睛盯著保研名額,去集齊績點、競賽、實踐、實習等“龍珠”;準備考研的同學則往返于宿舍、食堂、圖書館的三點一線,一遍一遍背誦、刷題。大學又變成了“苦讀”的高中。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來源于我國現行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方式仍是“唯分數論”,另一方面則是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就業壓力。在人才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下,學歷的重要性被不斷強調。讀了研究生不一定就能找到心儀的工作(個人能力和運氣也很重要),但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研究生學歷確實要比本專科學歷更有優勢。從落戶、現金獎勵這些最實在的優惠政策來看,多數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都針對高學歷,特別是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才。
2021年,南通市發布《關于進一步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發展指數的若干政策》(南通人才新政3.0版),其中碩士學位以上人才可享受 15-150萬元購房補貼。
數據來源:南通市人民政府
同年,四川廣元市公布的《2021四川廣元市第十四批公開引進高層次人才公告》顯示,碩士不僅可領8萬元的安家補助費用,以及為期五年的500元/人/月的工作補助,更有享有編制和崗位級別等優勢。
數據來源:廣元市人社局
湖北省十堰市公布的《2022年十堰市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人才的公告》顯示,碩士可領6萬元生活補貼(急需緊缺崗位另給9萬元崗位補貼),不僅有崗位級別優勢,還有住房保障、家屬安置及子女入學等待遇。
數據來源:十堰市人社局
類似的人才引進政策還有很多。仔細做一些政策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很多領域,研究生學歷和本/專科生學歷相比,確實能獲得更多的認可度、福利和扶持資源。
伍佰萬同時發現,2022年的招聘市場上,用人單位對于“大專及以下”和“本科學歷”的人才需求都大幅度減少,對于碩士博士學歷的需求卻大大增加,對碩士學歷人才的需求同比增幅達到56%,對博士的需求更是翻番。
從薪資情況來看,招聘碩士學歷候選人的崗位,2022年平均月薪漲幅達到30%,顯著高于其他學歷。
2月21日開始,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成績陸續公布,幾家歡喜幾家愁。一名女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8年考研失敗的經歷,她從2015年第一次以應屆生身份參加考研,一路奮戰到現在30歲,仍未“上岸”。?在她曬出的圖片里,為考研所做的密密麻麻的筆記,鋪滿了整個地板,字跡工整,可見付出的努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有美好的結果,今年查完成績的她痛哭了幾場后,決心告別顆粒無收的青春。
在考研的戰場上,每一年都會有人堅持不下去決定解套,但每年也都有源源不斷的新人涌入,與那些二戰、三戰的師兄師姐們同場較量。
伍佰萬的研究發現,2003屆到2022屆的碩士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二戰、三戰之后上岸的,但是幾乎沒有四戰、五戰、六戰……
看上去,考研也存在一個邊際效益遞減的定律。歷年碩士畢業生中,二戰上岸的比例比較穩定,大致在19%~22%。但三戰上岸的碩士比例逐年減少,到2020年的時候只占了2%。
伍佰萬相信,本文開篇提到的小喬,大概率會加入考研“二戰”的隊伍,追尋自己未競的夢想。被疫情影響到考試狀態的人,若是這次不能上岸,想必也會懷著“非戰之罪”的心情繼續奮斗。畢竟很多本屆同學的棄考并非常態,從近幾年的趨勢看,考研還是一件有收益的投入。
只是,伍佰萬想提醒大家,一次上岸是驚喜,二戰、三戰能上岸是堅持的力量,但如果三戰還是折戟而歸,那么是否要第四次、第五次甚至第八次下河游泳,就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了。你需要想好,你潛在的學歷收益,是不是能覆蓋你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
無論你選擇以什么學歷面對擇業,工作都是一個不可能跳過的關卡,因為盲目去“卷”學歷而錯過了擇業的黃金時期并不劃算。不要讓“不認輸”的執念困住你,有時候及時止損才是明智選擇。
最后,祝所有考研小伙伴都能順利上岸,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