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降費步入第三階段。日前,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定》),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個人以為,基金銷售費用下降無形中將讓基民獲益,但作為公募基金,更應通過提升盈利能力的方式回報其持有人。
(相關資料圖)
此前,基民對于公募基金較為反感的非管理費莫屬。無論基金虧損還是盈利,公募基金都會提取管理費。其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也頻頻招致市場的質疑與詬病。如果說基金盈利了,提取管理費無可厚非。但出現虧損了,仍然按固定費率提取管理費,市場當然會有質疑的聲音。
盡管此后有公募產品也在管理費上做文章,比如一定期間內不收管理費,或者通過與跟蹤指數相比的方式提取管理費,但這對于整個公募行業而言,卻只有“個性”,并不具備“共性”。
2023年7月份,證監會啟動公募基金費率改革,首當其沖的無疑是劍指管理費。公募基金紛紛調降主動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率與托管費率。據測算,調降后,單年度降費規模約為140億元。此后,基金交易費用成為第二階段改革的目標,其對象則為證券公司。券商調降了基金股票交易傭金費率,單年度涉及降費規模為68億元。
此次降費則為公募基金降費改革的第三階段,目標直指銷售費用。包括認申購費率、贖回費率等。據測算,銷售費用改革完成后,單年度降費規?;蜻_300億元。這也意味著,在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完成后,單年度降費規模將達到500億元之巨。
客觀上,無論是管理費率、托管費率,還是后來的交易費用與銷售費用改革,其落腳點會體現在公募產品的凈值上,最終受益的無疑是基民。
而且,公募產品的費率改革,不只體現在下調費率上,也體現了新產品的發行上。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發行了浮動費率的基金產品。公募基金產品提取管理費的費率,相關跟蹤指數“掛鉤”。凈值表現優于跟蹤指數的,以及凈值表現不及跟蹤指數的,其提取管理費費率、托管費率等將是不一樣的。這對于公募產品而言,將更具考驗性。而對于基民而言,從中受益也將是不言而喻的。
雖然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步入第三階段,但個中顯然還是有潛力可挖的。這從券商的傭金變化可看出端倪。最初券商的交易傭金并不低,但歷經多年之后,從百分之幾下降至千分之幾,而現在則已下調至萬分之幾。降低傭金,有利于投資者降低交易成本,更有利于投資者的日常投資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募基金雖然開啟了降費大幕,今后的再次下降顯然也是可期的。
當然,對于公募基金而言,降費有利于提升其對基民的吸引力。但對于基民更有吸引力的,則莫過于其盈利能力。市場上的明星基金經理之所以受到追捧,主要在于其管理的產品凈值表現不俗。今后發行新產品時,也更受基民青睞。
因此,提升公募產品的盈利能力,比什么都重要。試想,如果一只基金產品凈值表現非常差,即使全部費用降至零,作為基民來講,同樣也是會有不滿的。如果一只基金產品凈值表現不俗(比如凈值實現翻番),即使基金公司管理費率再高,相信基民也不會有什么大的意見。畢竟,在投資市場,更奉行“盈利為王”的法則。
基于此,個人以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固然有必然,但提升其盈利能力與盈利水平顯然更重要。沒有盈利作為支撐,公募基金失去的不僅僅是基民,是規模的擴張,失去的當然還有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