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資本論壇秘書長、人民傳媒總裁兼總編輯董志龍接受“兩會”記者專訪,董志龍就減稅降費、社會保障、農村振興、生態環境等重大經濟社會問題談了獨特觀點。
經濟學家董志龍提出,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優秀的企業既要面對企業產品的競爭,還要面對國家稅收政策的全球競爭。今年“兩會”上適時提出減稅降費,不僅使中國企業更具競爭力,也催使中國企業面對國際貿易戰有更好的選擇權,勢必為淘汰大量低端企業和生產線打下了基礎,鼓勵了大量高科技制造業企業迅速發展,鼓勵了企業的研發和創新,醞釀了一個新的發明創造潮,會培養一大批優質稅源的企業。企業在國際化競爭中,稅收政策是在全球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基礎因素,在優化的稅收環境中才能找到最優產品。盡管最佳稅率,需要考慮政府開支,需考慮企業開支,兩者之間相互研究,把封閉的稅收理論、稅收政策進行跟上企業國際競爭力調整,跟上多個開放經濟體調整,讓這次減稅降費,成就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力處于最佳狀態。
經濟學家董志龍指出,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因素,一切大改革就會釋放大量富余的勞動力。如何讓這些富余的勞動力再次發揮巨大作用,需要社會保障體系支撐,社會保障是國家治理體系重中之重器,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穩定器”,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體系。董志龍曾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法治政府》<社會保障積分制與國家治理體系>一書中著重提出,社會保障積分制是推動所有勞動者平等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要手段,更是中國經濟穩定超速發展的基本動能。
經濟學家董志龍指出,農村振興是本世紀最大的社會工程,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要素,如何實現農村振興,不能走一套規劃一個步子,應該因地制宜發展好中國2萬多個鄉村,我們的規劃設計可以按一村一設計的方向走,切忌搞規模化攤大餅式的發展思路,留住鄉愁就是留住了鄉村發展的基本文化元素,讓鄉村有充分自我發展權中實現農村振興,讓鄉村發展徹底走出“城市發展各種指標”的大誤區中。
經濟學家董志龍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就是良好的生態環境,由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構成生態環境,改革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形成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就是保護了中國經濟發展,就是我們要實現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斯子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