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文/胡毓靖 編輯/莊怡)或許你還記得原定5年前上映的電影版《三體》嗎?
最近Netflix版和企鵝影視的劇版《三體》都快上線了,讓我又想起了這部2015年就拍完的“半流產”作品,它的上映日期已經改到了2025年。
電影版《三體》10年未填完的巨坑,有著影視寒冬里投資方離場、視覺效果太難達到標準、團隊管理和運作效率過低多重原因。
電影版《三體》完成拍攝后10年都未完成后期制作
其中一位參與者就曾表示,國內科幻片導演自己沒讀過幾本科幻小說,不少對數字特效運用十分陌生,把目光都聚焦在大制作上,但其實視覺效果和影視工業化水平根本達不到要求。
這或許就是我國影視工業化低水準下的一個作品縮影。劇組仍然是“小作坊”形式,技術介入水平低、視效水平羸弱、高度依賴導演或者制片人、盲目崇拜大制作、劇組運轉效率極低,基本沒有工業化水準來支撐所謂的“大制作”。
老話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經親自了解過好萊塢著名科幻電影《終結者》的制作宣發流程,他將體驗的感受稱之為“震撼”。
“電影制作的整個過程都是可以量化拆分的,電影被拆分成一個個項目組,分門別類對接道具、攝影、特效等工種,高效地完成任務”。
他震撼之余表示,推動國產電影工業化十分緊迫。他向業界普及:電影工業化,不像很多人直觀理解的重工業、機械化、大齒輪,它的內核是強調流程、協同與分工,意味著流程的整合、觀念的改變。
《流浪地球》劇照
所謂的影視工業化并不是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初,“美國戲劇之父”麥克·塞納特在其所屬的啟斯東(Keystone)公司中,首創電影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將電影創作切分為不同環節,交由不同部門負責,優化成本提升效率。
盡管在文化研究、創意批評學者眼里,這種電影工業是對藝術性和詩性的背離,但這并不妨礙資本青睞高速保質的影視制作,讓啟斯東推出卓別林經典系列喜劇,催生出專業、細分的特效工作室、制片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影視工種,并成為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立身之本。
其實,郭帆的《流浪地球》已經在向工業化靠攏,盡量做到了流程標準化和多項目的協調分工。
據郭帆講述,“前期籌備的8個月里,我們完成了上百萬字的劇本、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正式籌備期間,又做了1萬件道具,搭建10萬延展平方米的實景;前后7000多人參與制作,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職業……”
視效公司希娜魔夫為《流浪地球》設計的駕駛艙細節圖,圖源:微博@連凱andrew
這樣的大制作顯然不是小作坊模式能完成的,因為對劇組而言,成本在燃燒,標準化和效率化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好事情。
影視工業化能降本增效,但為什么我國推進得這么慢,多數劇組仍然沿用的是“小作坊”和“包工頭”模式呢?
從21世紀初,張藝謀、馮小剛等大導演開始向大制作電影轉型,我國電影市場也開始從文藝小眾加速進入商業化快車道,湊巧的是明星的商業價值這一時期也被最大化挖掘,看電影成了一件大眾的日常消費,票房被卡司和明星左右。
但是觀眾多了,專業影迷并不多,“看電影”的行為大于實際看的電影內容,粉絲愛看流量明星,資方花錢請明星就能保證票房,何必大動干戈來革新制作和宣發流程呢?
這樣做的惡果是,資方和明星把錢賺走了,還水漲船高拉高了片酬,讓市場越來越畸形,電影成本越來越高,票房風險越來越大,但觀眾審美在覺醒,對好內容的需求在增加,二者的矛盾就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