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寧夏一旅行團的司機董師傅火了,被網友紛紛盛贊“立了大功”。
原來,10月12日到18日,董師傅負責接待從浙江湖州到寧夏、內蒙古旅游的許某一行10人。在關注到游客涉及地區出現疫情時,他當即提議所有人在返浙前做核酸檢測。至今,10人旅游團中已有4人被確診,得益于董師傅的提議和乘客的配合,這條疫情傳播鏈被及時發現。
核酸檢測是快速發現病毒感染者,以便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情擴散的重要手段,是落實“四早”的關鍵舉措。董師傅對乘客的盡責,對疫情大局的負責,讓人不由得想起同樣“功不可沒”的兵馬俑景區。自9月17日恢復開放后,兵馬俑景區就一直要求省外旅客或14天內有省外旅居史的本省旅客,需持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才可入園。而本輪疫情最先被發現的確診者,正是因為這一規定才在短時間內又一次進行檢測,沒讓病毒在不知不覺中隱藏更久。
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如履薄冰”,本輪疫情的傳播范圍很可能會更大。而在感嘆“幸好幸好”之余,這些現實案例更應當給我們帶來足夠啟示。誠然,在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很多舉措要求確實有點麻煩,尤其是在情勢穩定的情況下,難免讓人覺得耗時費力還沒啥用。但事實說明,面對狡猾多變的病毒,我們更需要算一筆細賬,那就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疫情一旦發生并傳播,不僅是對公眾安全健康的巨大威脅,也會消耗更多公共資源,給個人生活工作帶來更大麻煩。甚至可以說,病毒每多擴散到一個地區,每多關聯到一個人,帶來的后續連鎖反應都是呈指數上升的。經過近兩年的戰疫拉鋸,我們的防疫舉措也在根據疫情特點持續動態完善,織密織細也好,提高標準也罷,目的就是把損失降到最小,把保護做到最大。
疫情防控人人有責,防疫成果人人有功。每一次對防疫舉措的積極配合,都可能成為影響防疫大局的“關鍵一步”。眼下,“旅行團傳染鏈”仍在持續延長,源頭尚不確定。就北京而言,近來已發生多例京外關聯本地確診病例。秋冬季本就是病毒活躍期,再加上德爾塔毒株的病毒荷載量更大、環境適應力更強,后續防控壓力不容小覷。在這個問題上,各個方面都必須打起精神來,把功夫下在平時、把工作做在前面,測溫驗碼、消殺排查,一個環節都不能少,每項工作都不能應付。對個人來說,還是要繼續克服疲沓心態,自覺遵守各項防控措施。特別是要隨時關注官方信息,有中高風險地區旅居史的市民必須主動報告情況,嚴格落實好個人防控責任。
每個人、每個單位都是防疫重要一環,每個環節把自己能做的做到位,就能筑牢疫情防線,也能為自身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