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菜單、選擇辦理業務、勾選具體事項……2分鐘后,智能自助機不僅“吐”出自動生成的表格,更經過后臺流轉準備好了相關事項所涉及的具體證件及材料,辦事人員只需點擊簽名即可。今天(19日),全市首創“零材料填報”智能政務服務終端正式入駐徐家匯商圈,同步進駐徐匯各園區和社區,以此充分放大“一網通辦”減流程、減材料的紅利溢出,放大企業和市民獲得感,即便是“生手”“小白”在家門口也能輕松辦事,“一網通辦”真正邁向“好辦”。
依托AI,把“人工經驗”轉為“數據標準
借助于“一網通辦”推行的“兩個免于提交”(即“上海政府部門核發的材料原則上一律免于提交;能提供電子證照的原則上一律免于提交實體證照”),以及“電子證照歸集”等業務,可極大地方便企業及個人相關事項辦理。實際工作中,實打實的法律法規程序是“減不掉”的,不少公司經辦人因為對部分業務一知半解,導致了盡管免于提交材料,但仍需多次跑窗口咨詢。
今年5月起,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一線窗口人員開始收集整理諸如“股權變更”“經營范圍變更”“法定代表人變更”等高頻事項所需材料。經梳理,將每一個事項細化成獨有的辦理模板,再依托AI技術把這份“人工經驗”轉化為“數據標準”,22項標準化的智能填報流程就此誕生。
以“經營范圍變更”這一事項為例,在業務大范圍里屬于內資公司及其子公司登記備案范疇,與其并列的事項還包括“股權變更”“法定代表人變更”等,涉及內容非常多。
智能模塊上線后,經辦人從過去需要填報80個要素簡化為10個要素,填寫字段大為減少。特別是當這些智能模塊集中于智能終端后,經辦人在點觸屏幕間,根據系統導引就能輕松完成相關業務填報。
現場,前后不到5分鐘,上海咖嘉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張莉就順利拿到了企業“經營范圍變更”所需的股東會決議和企業章程修正案兩份材料,為之后的“不見面辦理”打下基礎。
政務智能辦,誕出更多高效“一件事”
“零材料”填報的背后正是“一網通辦”改革的賦能。
“全市范圍內,經過三年累積,數據通、業務通了之后,為‘智能辦’打下了基礎。”徐匯區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關屹這樣解讀。
目前,上海“一網通辦”已基本實現對市民、企業的全覆蓋,實現對行政審批事項全覆蓋,“一網通辦”總門戶已接入3376項服務事項,累計辦件量1.7億。特別是去年,上海依托“一網通辦”打造數字政務服務,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聚焦企業群眾辦事難度大、辦理頻率高的15個“一件事”,對其申請條件、申報方式、發證方式、管理架構等作了整體性再造,平均實現減環節69%、減時間54%、減材料75%、減跑動71%。
如今“政務智能辦”,更是為遍布全市的政務服務自助終端加載了新功能,體現了更大價值。
以徐匯區為例,遍布全區69臺自助機,涉及33個部門,共900余項可辦理事項,很多業務可以全程通過自助機辦理。比如,區科委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事項推出“科技成果轉化一件事”。以往很多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員都希望將科研成果盡快轉化并投入市場,但對于“怎么做”一頭霧水。一項科技成果的轉化需要對接科委、市場監管局、稅務局等多部門,到服務窗口至少2次,遞交材料15份,最快需要17個工作日才能辦成。如今,科研人員只需對接區科委一個部門,選擇就近的自助點位都可辦理科技成果轉化,真正實現了“家門口、指尖上、一體化”。
作者:顧一瓊
圖片:顧一瓊
編輯:王宛藝
責任編輯:陸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