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水泥(000401)2023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報告期內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上半年水泥行業概況2023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9.30萬億元,同比增長5.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31萬億元,同比增長3.8%,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2%,房地產開發投資5.86萬億元,同比下降7.9%,房地產房屋施工面積同比下降6.6%,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4.3%。2023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呈現弱復蘇態勢,恢復乏力。基建投資為水泥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增長空間有限,房地產主要經濟指標均較上年同期出現大幅下降,水泥市場呈現“需求疲軟、市場收縮、庫存高企、存量競爭加劇、效益下滑”的運行特征,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水泥產量9.53億噸,同比增長1.3%(同口徑),按照產量全口徑計算,水泥產量較上年同期下降2.4%,同比減少約2,400萬噸,水泥價格持續低位下行,致使水泥行業利潤下滑嚴重。2023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中國水泥工業正經歷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歷史階段,行業將進入一個以減量、分化、整合為特征的深度調整期,期間將圍繞行業新秩序的構建以及“雙碳”戰略目標實現,通過創新低碳技術、優化能源結構,與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等途徑,加快行業轉型升級,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二)公司主要業務及經營分析1.主要業務及產能公司及子公司的主要業務為硅酸鹽水泥、熟料及相關建材產品的制造和銷售,同時涵蓋砂石骨料、危固廢處置、外加劑等產業(業務)。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年熟料產能1.10億噸,水泥產能1.76億噸,骨料產能6,200萬噸,危固廢處置能力達532萬噸。2.主要產品及用途公司以“盾石”、“BBMG”和“金隅”牌硅酸鹽水泥為主導產品,廣泛應用于市政項目、基建工程及房地產市場。同時結合市場需求,開發生產差異化、定制化的緩凝、中低熱、抗硫酸鹽等特種水泥,應用于水利、機場、核電、油田等不同場景。3.公司經營模式公司確立總部為戰略和投資、業務和運營的管控中心地位,充分發揮總部做決策、強管控、重服務的專業管理作用;根據子公司生產規模及業務特點建立考核單元,同時按照所處地理位置及市場布局,將全部考核單元分為若干個區域進行管理,強化企業抓落實、強基礎、降成本的主體責任。公司各業務、職能管理部門,通過制定相關制度、規劃、體系推進企業生產環節標準化、規范化,引領企業不斷提升工藝、裝備及技術水平,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4.業績驅動因素公司業績的主要來源為水泥及熟料的生產銷售、危廢固廢處置、骨料的生產銷售。報告期內,公司強化市場營銷,積極謀求破局,水泥及熟料綜合銷量4,396萬噸,同比增加14.39%,實現銷售收入123.61億元,同比下降11.87%;骨料銷量1,595萬噸,同比增加15.41%,實現銷售收入5.89億元,同比增加11.81%。受市場需求偏弱影響,北方地區產能發揮率不足,公司核心區域市場水泥價格持續走低,水泥及熟料綜合毛利率10.58%,同比下降12.40個百分點,骨料毛利率47.91%,同比下降7.27個百分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4.86億元,同比下降14%,產品單位成本有所下降但未能彌補價格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69億元。2023年上半年,面對行業供需嚴重失衡等各種因素影響,公司保持戰略定力,加大產業優化力度,堅持做強做優做大主業,積極延伸產業鏈條拓展新發展空間,不斷推進“六精管理”,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實施發展戰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公司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推進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動力變革,以數字化推進制造業綠色發展,打造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的燈塔式企業。主動落實“雙碳”戰略,充分利用產學研生態圈開展聯合創新,培育、壯大“雙碳”產業競爭新優勢,為綠色制造提供支撐。持續推進行業供給側改革及創新,優化產業布局和產能結構;推動縱向產業鏈融合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加快新業務發展,提高新業務價值創造能力和賦能主業發展的能力,公司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運營管理提質增效,區域領先地位持續鞏固。公司注重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近年來通過技術改造、深入實施“培優”工程以及推進“六精管理”,多數企業實現了所在區域內市場、能耗、成本等多維度領先。公司積極備戰“碳排放雙控”,熟料綜合能耗標桿率、原燃料替代率持續提高;新能源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可再生能源電力占外購電力的比例大幅提升。公司堅持穩健財務策略,實現經營性現金流凈額同比增加,平均融資成本處于公司歷史最優水平,公司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二、核心競爭力分析公司深耕水泥主業,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振興東北、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經過40多年持續、健康、穩健發展,形成了較強的產能布局優勢、資源優勢、技術及管理優勢、品牌優勢、環保優勢、數智化優勢及人才優勢,為深入推進產業協同、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保障。1.產能布局及產業協同優勢公司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水泥產業集團,產能位居全國第三、世界第四,生產線布局和銷售網絡覆蓋京津冀、東北、內蒙古、山西、陜西等13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北方各區域內處于引領地位。公司持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產業集群方式打造包含水泥熟料生產線及上下游骨料、協同處置、資源綜合利用等設施的循環經濟園區。公司的產業區域化布局和產業鏈縱向一體化布局構成了獨特競爭優勢。2.資源優勢公司所屬水泥及砂石骨料企業均靠近公司自備的石灰石及骨料礦山,且近年來不斷在生產線所在地布局、擴儲。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石灰石資源儲備6.28億噸,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已獲得的石灰石資源、建筑石料用灰巖和白云巖儲量超過50億噸,豐富的礦山資源為公司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技術及管理優勢公司從建設國內第一條國產化日產4000噸水泥熟料生產示范線,再到國際一流的全流程智能化萬噸示范線,見證、引領了水泥工業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公司持續推動水泥產業轉型升級,建成并運行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害化處置工業廢棄物示范線、飛灰工業化處置示范線、無害化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示范線,累計綜合消納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近4000萬噸,成功打造了傳統制造業向生產型服務業、服務型制造業轉型的標桿。公司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整合產業鏈優勢資源,搭建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現代化綠色智慧物流體系,構筑了契合新時代的新業態、新模式。公司持續推進技術攻關,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現有發明專利154項,實用新型專利1,622項,外觀設計3項,榮獲省部級(含一級協會)以上科技獎86項,作為主編單位參與4項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編制。4.品牌優勢憑借良好的產品品質及品牌優勢,公司產品廣泛應用于人民大會堂、奧運場館、中國尊等標志性建筑以及京港澳高速、京滬高鐵(601816)、大興機場、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為水泥工業進步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民族工業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公司“盾石”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BBMG”“金隅”具有較高客戶知名度、認可度與美譽度。公司主要產品廣泛用于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同時為響應國家能源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深水、核電、油井等定制化水泥產品,以過硬的產品質量及服務全方位滿足市場需求。5.綠色環保優勢公司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主動落實“雙碳”戰略,積極開展熟料生產線節能降耗改造,全部產品綜合能耗滿足國家標準要求,部分生產線產品能耗水平達到一級標準;低碳、無碳原材料使用量穩步提升,原燃料替代率不斷提升。公司環保產業發展較早,是國內首家利用水泥窯開展工業廢物處置的企業,以“城市凈化器、政府好幫手”為理念,致力于城市工業廢物無害化處置、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生活污泥處置、生活垃圾處置、污染土處置等一攬子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業務開展工作。公司全力推動符合條件的水泥熟料企業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的持續投入,基本建成具備公司特色的環保產業體系,危固廢綜合處置能力位居行業前列。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超過60%的水泥生產線具有協同處置危險廢棄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泥、污染土、一般固廢等,年處置能力達532萬噸,有效促進廢棄物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及子公司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累計達到32家、國家級綠色礦山24家、省級綠色礦山21家,公司所有規模以上生產礦山均已達到省級及以上綠色礦山建設標準。6.數智化優勢公司始終堅持數智化賦能,緊密圍繞數字化轉型整體布局規劃,實施統一門戶及身份認證、ERP、財務共享中心、數字化倉儲、電商、物流等多個數字化應用,搭建覆蓋專家、能源、質量、環保、安全和工廠物流等數智化系統和場景,推進智能制造向縱深發展,公司所屬兩家水泥企業被評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落地財務數字化共享模式、建成集團化招采平臺,不斷創新數字化管理新模式。公司成為行業內首家獲得國家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體系AAA認證、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級評定的水泥集團。7.人才優勢公司圍繞打造“建設國際一流的科技型、環保型、服務型建材產業集團”的戰略定位,堅持推動實施人才強企戰略,立足于完善的人才引進機制、多通道的職業發展規劃、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的選拔晉升機制,不斷拓寬人才發展路徑;深入實施優秀年輕干部培養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擴大投入、開放引才、精心育才、用心留才,大膽培養使用優秀年輕干部人才,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適當、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秀的年輕干部隊伍,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
三、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一)“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新常態持續演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構建。一方面,投資仍是拉動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兩新一重”工程建設將加速,為水泥需求提供了支撐;另一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回落、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嚴重削弱了水泥需求,行業復蘇十分艱難。針對上述風險,公司將密切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緊抓“兩新一重”、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契機,持續深化“客戶導向、聚能升級”的營銷理念,強化市場供需關系研判,制定精準、科學、合理的營銷策略;此外,公司將圍繞主業,發展新環保、新能源及推進數智化升級轉型,探索新的利潤增長點。(二)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全國減碳腳步不斷加快。水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容忽視,并將在原燃材料替代、節能技術和節能裝備利用、碳捕集利用、新能源及綠電利用等方面對水泥企業提出更高要求。為推動水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公司并將為此付出更多投入及努力。針對上述風險,公司積極落實“雙碳”目標,持續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繼續實施生產系統節能降耗改造,推廣節能設備應用,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公司綠色發展水平。圍繞“超低碳”示范工廠目標,加大原燃材料替代、超低排放等課題攻關,提升原燃材料替代率,加快落實節能降碳工作行動計劃。積極推動水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促進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三)煤炭和電力成本在熟料生產成本中占比較高,今年以來,煤炭價格逐漸回落,但其受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影響較大,不可控因素較多,市場波動大,若煤炭的價格上漲未能及時傳導至產品價格端,將會壓縮公司的利潤空間。針對上述風險,公司將深入研判煤炭等原燃材料市場供求關系變化,深化與大型煤企戰略合作,同時優化集采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原燃材料采購成本。加快推進清潔能源使用,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技改,提高中低熱值煤搭配使用,不斷加強生產線精細化管控,降低煤電耗指標,減少煤電使用成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