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襲來,口罩成了搶手貨,甚至有一些城市的部分居民直喊“買不到口罩”。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防控疫情的特殊時期,有人高價買到的口罩竟還是假貨!日前,有網友爆料稱,浙江義烏有700萬只假3M口罩即將流向市場。對此,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及警方隨即介入。1月29日,有媒體從浙江省義烏市市場監管局獲悉,警方調查發現有人在微信上銷售仿冒3M防護口罩,已有5人被刑拘,具體案情需警方公布。
防疫關鍵時期,口罩儼然成了“硬通貨”。作為最主要的防控物資之一,個別人在這個問題上打“歪主意”,不啻為發“黑心財”。從目前來看,除了一些地方查處到“天價”口罩現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假口罩現象也在多地出現。這讓不少人似乎進入一種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可能是買不到口罩,另一方面,“你買到的口罩可能是假的”。這種狀況,不僅關系到個人的防疫效果,也是全民合力抗疫中的一個突出短板,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就個案而言,“浙江義烏的700萬只假口罩將流向市場”的傳聞,算是突出案例。根據目前警方公布的信息,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對于網傳的“口罩生產加工作坊”,當地警方通報稱,“執法人員經檢查,現場為網店經營場所,無生產加工人員”,也即暫時并未發現假口罩的生產情形;但憂的是,警方確實查處了多人在網絡上銷售假冒口罩,而這些口罩到底從何而來,卻仍是未知狀態。這不由得讓人疑問,到底有多少假口罩流向了市場?“700萬只”的傳聞到底是如何而來的?生產假冒口罩的窩點是否被查處了?對此,相關部門還需順藤摸瓜,真正“對制假售假行為實行全鏈條打擊”。同時,也應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及時向社會通報相關信息,避免恐慌。
與上述傳聞相對應的是,還有媒體報道,買到問題口罩的消費者大多都是通過電商平臺及微商購買的。這也要求,在當下特殊時期,對于口罩等重要的防控物資,各電商平臺尤其需要針對性強化“入口”把關,徹底壓縮問題口罩的流通交易空間。對于監管部門來說,也要實行線上線下的監管聯動,既要借助各地方間的治理協作,線下追蹤假冒口罩的源頭,也要密切關注網上的假口罩銷售信息。甚至,在多數家庭都“宅”在家的當下,線上的監管可能顯得更重要。
還要看到,口罩出現“脫銷、漲價、假貨”,普通民眾買到放心口罩成為難事,其背后癥結還是在于口罩的正常供應量與防疫情勢下的口罩使用需求存在矛盾。如日前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就透露,中國口罩的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只,這個產能與全民性需求相比,落差是很明顯的。因此,要打擊假冒口罩這一非法市場,一方面要繃緊監管之弦,堵住“后門”;另一方面也要依據市場規律,加速解決口罩供應的短缺問題,大開“正門”。當正規口罩的供應能夠滿足民眾的基本防疫需求,假冒口罩的存在空間自然少得多。
目前已有多地查處到了問題口罩現象,這啟示各地監管部門不能低估假冒口罩的出現幾率。而隨著返程高峰的即將到來,口罩的使用需求或仍處于上升期,在供應狀況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假冒口罩問題是否會進一步擴大,必須有針對性的預防。無論如何,不能讓口罩問題為防疫添堵,拖累社會的防疫效果,嚴厲“打假”與合力“保供”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