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上期中,馬同學作為即將走上講臺的學生,分享了他的故事和困惑,激發(fā)了許多老師對自己從教經(jīng)歷的回顧。(點擊這里看上一期)從收到的郵件中,我們能感受到大家對這一話題的關注,以及急于分享的心情。
這期,我們來看一位入職一年的初中英語老師的故事——
我是一名新手教師,在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擔任初一英語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與同批入職的部分有經(jīng)驗教師相比,除在研究生階段參加過為期三個月的教育實習外,我的教學經(jīng)驗基本為零。
不夸張地說,工作以來我所碰到的每一個教育教學問題,都是我從未接觸和經(jīng)歷過的新問題,我的困惑也在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越積越多。
一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
滿懷激情地走上講臺,又失落地走出教室,兩種情緒交替出現(xiàn)是我工作第一個月的狀態(tài)。
“為什么我的教學設計總是無法落地于課堂?為什么提出問題后學生沒有回應?為什么上課反復講的知識點學生還是照樣錯?是不是我并不適合做一名老師……”那段時間,我陷入了不斷地自我否定與懷疑。
在教師培訓活動中,我學習了大量的教師專業(yè)實踐知識,再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我愈發(fā)明白情緒并不能解決問題。抓住主要問題,找到主要矛盾,在行動中實踐研究,才是我接下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原則,我將我的問題按照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和學習態(tài)度進行了歸類。很快我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的表象背后反映出了一個共性問題,那便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與班級里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對比,這一結論似乎更加得到了印證。
如果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規(guī)劃能力提升了,那么這些問題會不會都得到改善呢?
這個想法一出現(xiàn),便在腦海中扎下了根。
二
理念與實踐的探索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我進行了一些嘗試。
1
21天刻意練習,養(yǎng)成自主意識
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制定了詳細的課堂常規(guī)要求。從課前三分鐘要準備好課本、學習用品,由課代表領讀單詞,到課上聽講不走神、回答不小聲、問題不存留的“三不原則”,再到課后結構化筆記的整理要求,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設計了具體的習慣養(yǎng)成要求。
2
學習導師制,規(guī)劃自身學習
每個小組設置小導師,為組員分享學習方法,互相指導學習,比如相互交流單詞背誦方法,課后及時匯總討論上課問題,相互檢查課文背誦等,讓學生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學習,而是與一群伙伴在奮斗,并且對自己和其他伙伴的學習負責。
3
學習輸出導向,目標評價并行
在輸出導向的教學目標引領下,利用生活實際案例串聯(lián)學生的舊知與新知,通過設計可行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說、練、用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4
師生點對點交流,突破身份障礙
當學生在學習習慣、方法、以及態(tài)度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時,我往往會與學生單獨交流,走進學生的內心。
三
精準與高質的需求
有行動就會有結果,有結果就會有評價。
在我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過程、結果等維度進行分析與評價時,我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身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然而這樣的結果真的精準嗎?真的能夠滿足高質高效的需求嗎?
進一步反思,我所進行的嘗試真的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規(guī)劃能力嗎?
我該如何判斷每次嘗試的有效性呢?
針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我該如何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方法幫助每一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自身的進步?
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規(guī)劃能力?
新一輪的問題與困惑再次襲來。
希望前輩能給我一點啟發(fā),謝謝!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濟南市輔仁學校)
下一期,我們期待兩年教齡的老師們解答疑問,并提出問題!
文章作者|溫新
微信編輯|宋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