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記者 蔣雋
“雙減”后,校外學科補習被壓減,不少家長悵然無所依。其實,家長們也不必失落,不妨想想:補課有多大作用?也許只是心理安慰。
孩子的成績多大比例來自學校教育、多大比例來自補課?恐怕大多數家長都答不上來。補課這件事,沒補過沒有發言權。正巧,筆者補過,可以說一說體會:本人初中補數學英語、高中補數學物理。初中有用,因為補課老師很優秀,做到了對教材的二次研發:幫學生從頂層建立知識大局觀、總結題型、梳理解題思路,刷題并不多,一類問題練三四個例題足矣,成績幫助明顯。高中補課沒用,因為老師就是照教材把學校的內容重復一遍,并沒有提升,補習于本人也就是去會同學朋友。
也許,有的家長覺得,就算沒有提升,再聽一遍熟練一下也是好的吧?其實,知識猶如“口香糖”,同一塊口香糖嚼多了味道只會越來越淡,而不會嚼出新的營養。所以,家長們不妨坐下來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聊一聊,了解一下補課的老師究竟教得如何,孩子是否真有收獲,而不要把補課當成家長的“心理安慰劑”。
有的孩子補課,是超前學習新內容?!半p減”前,補課成風,的確有學校老師默認學生們都有校外補課,加快了教學進度。但“雙減”后,校外學科補習大幅壓減,校內教學也放緩了速度、回歸原位。
此外,學校老師和補課老師注重的東西并不相同。因為,“新高考”雖然體現為分數,但分數包含對價值觀和關鍵能力的衡量,并不只是對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學生已經無法單靠刷題和總結套路應對高考,需要變“等食”為“覓食”,強化閱讀與表達,忌以筆頭勤奮掩蓋思維懶惰。學校教學也正在轉變,學校教育全面轉向情境化,要求學生能解決實際問題。學校老師注重知識的來龍去脈,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能靈活運用于生活問題。
從 “新高考”反推“雙減”邏輯成立:讓孩子走出題海、走出教室,從小體驗生活、海量閱讀、豐富生命,最終才能用豐富的內心涵養初、高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