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六中高效課堂展示
涵江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以新課程標準為主旨,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理念,以“導學案”為載體,緊扣“教”與“學”,重視“活”與“實”,且行且思,求真務實,積極打造高效課堂,探索出“八步四導”“思問悟”等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立足于“雙減”政策的時代坐標,教育融入學生血液的不再是不變的知識,而是更加靈活的思維方式與能力,這就要求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動力和不斷拓展人生經驗的能力。
“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變革傳統課堂,向45分鐘要質量,生成高效課堂,讓課堂教學成為教育的主陣地。”涵江區的這一做法與當前“減負提質”的“雙減”政策不謀而合。
愿意學、自主學、快樂學……傳統課堂向高效課堂轉變,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得到釋放,潛質得到開發。傳統教學“滿堂灌”的局面正逐步改變,朝著“生本教育,情智共生”的理想目標前進。
1
打破傳統課堂 開啟自主模式
春日里,走進莆田第六中學,空氣中夾雜的草木芬芳讓人神清氣爽。日前,在該校涵華樓里,一場以《新中國的外交》為題的歷史學科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點燃了學生自主探知的熱情。
“弱國無外交。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外交的形象也越來越高大。”
“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基礎上的外交關系才可以持久。”
……
教室里,課桌縱向排列,學生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不等歷史老師林志萍點名,便爭搶著站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表達著所思所感,課堂氛圍輕松又活躍。45分鐘的知識輸出已遠遠超出了課本范圍,內容精彩紛呈,師生配合默契。評課老師頻頻點頭,掌聲連連。
這樣的課堂情景不免讓人驚訝。老師在哪兒?“安靜”的課堂紀律在哪兒?在大多數人腦海中,課堂就是老師講得眉飛色舞,學生安靜聽講。老師把教材、教輔、教案視為寶典,圍繞重點、難點、易錯點照本宣科;不少學生被迫接受海量信息,知識也是囫圇吞棗,學習興趣消磨殆盡。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必然會出現以老師為中心,學生死記硬背、害怕學習的現象,學生的未來發展堪憂。
記者發現,在莆田第六中學的展示課中,課堂被分成不同環節,學生分組進行學習探究。他們時而安靜地思考,時而開啟辯論模式,時而走上講臺分享學習成果。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與傳統的高中課堂截然不同,教育實現了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莆田第六中學副校長鄭偉山說,孩子的發展需要空間,而自主性就是這個空間的本質。對于青春期的高中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突出。教育不能只注重眼下而不想未來,缺乏自主,學生未來的發展空間也就受限了。因此,引導學生自主發展是學校一直重視的課題。
秉承“為成長奠基”的辦學宗旨,莆田第六中學在構建高效課堂時,把高效率、高效益、長效應定為課堂教學目標,教與學的改革方向指向啟發、點撥、喚醒、催生和自主、合作、探究、創新,探索出一個基于網絡智慧環境下的“八步四導”自主發展教學模式。
教為不教,學為自學?!鞍瞬剿膶А笔怯蓪W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創設、問題生成、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自主生成、展示評價、自主構建、新情境遷移”八個步驟和教師引導啟發的“導入、導學、導評、導悟”四個環節構成。強調了三個重要環節:一是強調教學要以情境創設始,以新情境遷移終,培養應對復雜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能力;二是強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小組同伴合作,自主進行概念形成、體系構建和能力養成;三則強調教師的導重在啟發、點撥上。
“我就像是一名‘助產士’。”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吳荔君用一個新鮮的比喻形容自己。她說,她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自己發力“吮吸”知識,引導的重點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建立,把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在學生知識經驗脫節之處、思考發生障礙之處和方法總結提煉、知識升華之處加以引導。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后,成績呈跨越式增長,家長們拍手叫好。該校高二(16)班學生方琳瑯告訴記者:“課堂上增加了互動環節,學習氣氛一下子就上來了,不僅知識吸收快,記得也牢,還懂得如何運用。我覺得自己的學習效率提高了,有更多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社團活動,這樣的學習生活很精彩?!?/p>
▲課上認真聽講
▲常態化課堂自學
2
以研促教提質 教研相長增效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教師,就是那個“靈魂擺渡人”。
自主探究式學習的提出和實施,改變了幾十年來課堂上學生被動服從的靜態局面,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涵江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姚明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確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方向后,就要解決教給學生什么、應該怎么教的問題。
聚焦課堂,傾心課堂,把“有意義”的課上得“有意思”,把“最難講”的部分變得“最精彩”,這就必須加強高效課堂教學研究,以研促教、以教促學、研教同行,最終實現教與研、研與教的共同提高。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涵江區堅持“多條腿走路”,通過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建立健全聽評課機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組織區級教研活動等舉措,著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水平。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全區各學科備課組每周開展一次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明確教學要求、分享教學資料。由主備教師精心研究所承擔的教學內容,議課教師們亮出自己的觀點,形成教學文本預案,其他教師根據實際對預案進行補改再上課,課后針對亮點和不足進行反思。教師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脈絡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掌握課程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各校精心打造公開課,每個月以年段和學組為單位,推薦教師代表輪流上課,再推出典型在全區進行優質課比賽。每學期舉行一次區級公開課評選,邀請區內外教研專家參與評審。結合信息2.0建設,鼓勵教師進行網上“曬課”以及“優課”評選,并對參加各級“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獲評“優課”的教師進行獎勵,提高各校及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素養。
聽評課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考核內容。涵江區實行學校領導推門聽課制度,校領導聽課覆蓋全部學科,教師聽課可跨學科進行。“這堂課采取小組競賽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了他們的思辨能力。”來自莆田第十四中學的歷史教師黃俐迪聽了莆田第六中學林志萍老師的課,在評課時進行了教學反思,促進教師之間經驗共享、相互提高,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集體備課
3
精品示范頻出 育人成效顯著
從“學會”到“會學”,新課改的激情在課堂上飛揚,新理念的夢想在課堂上實現。高效課堂成為學生成長與智慧激發的有力把手,更成為教師們的追求目標。
莆田第十七中學是全省第一批初中數學基地校。在“3+2”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下,該校教學方式“活了”,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獲得全市初中教育教學優質管理獎。近年來,學校中考教學質量均居全區第二,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共有28人次獲市級以上獎項,侯秀珠、黃晚霞兩位學科帶頭人多次在市級以上交流活動中展示,體現了學校的教學水平。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涵江區三江口鎮中學把教育質量作為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減去低效、無效教學,立項“挖掘潛能,促學困生轉化”課題,開創了“積分基地”,通過高效課堂與高效課后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該校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經過老師、家長、學生三方合力,學生整體學習成績顯著提高,學生人數從2015年時的300多人增加至如今的550人。從生源流失到生源回籠,從薄弱校到口碑校,這所農村學校迎來了教育發展的春天。
不僅如此,莆田青璜中學、涵江區實驗小學等該區的11所學校被省教育廳確認為首批“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莆田第六中學黃一斌老師的《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獲省級“優課”重點推廣課例,全區多位教師的課題獲評省級“優課”,教育事業呈現出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發展勢頭。
▲學生現場解答
學思踐悟
莆田一中教師詹荔蓉:莆田第六中學教師祁國偉的《極點與極線應用研究》一課,教學目標明確,利用幾何畫板導入新課,新穎直觀,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展示了信息技術在高效課堂中的應用。
莆田擢英中學教師張鳳霞: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識的源泉。祁國偉老師的數學課立足高效課堂實際,勇于創新探索,為我們的教學、科研提供了有益借鑒,也明確了未來努力的方向。
仙游一中教師何泉清:高效課堂=學習的知識/學習的時間,祁國偉老師課前準備充分,清楚學生需要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學會什么,以“堂堂清”為主線,提高了課堂效率,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潛力生迎頭趕上。
莆田八中教師俞潔嵐:祁國偉老師的課堂結合學科特點,采用探究式方法引導學生建立圖形概念,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達到專心致志研討問題的目的,為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