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秀的教培行業教師以合理的方式補充到公辦學校,可以提升公辦學校教育質量,也體現黨和國家對他們的關懷,建議妥善處理各方面關切,盡最大可能解決教培業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又最大限度地保障公辦學校其他在職教師的權益。”全國人大代表、寧波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提出“妥善處置‘雙減’后教培行業教師回流公辦學校”的建議。(3月10日 澎湃新聞)
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我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執行的是2001年制定的標準,隨著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各學段還增設了信息技術、綜合實踐、通用技術等多門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盡管近年來教師配編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中小學教師緊缺情況仍然存在。“雙減”政策落地后,課后服務、假期托管進入常態化,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長進一步增加,工作和生活壓力明顯增加。在今年的兩會上,有多位代表提出了“增加教師編制”的建議。
不少教培機構教師以前是公辦學校在編教師,有的還是教學骨干,離職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隨著教培行業“野蠻生長”時代的結束,教培機構教師希望回歸公辦學校,實屬正常。教培機構教師回歸公辦學校,既可解決教培行業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也有利于彌補公辦學校的師資短板。但在操作過程中,將面臨兩個問題。
首先,校外培訓機構的職業培訓和從業要求與公辦學校有區別,教培機構教師的職業能力、職業表現、工作業績難以考查。專業水平如何,能否適應公辦學校的工作,需要科學合理的測試標準和測試方法。
其次,這些教師“回歸”,會牽扯公辦學校教師的感受和利益,在為教培機構教師暢通回歸通道的同時,也需統籌維護原有教師的合理質疑和正當訴求。比如“脫編”期間的教齡認定及職稱、職級認定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矛盾。如何平衡兩類教師的利益,也是推進此項工作的難點之一。
對于這些問題,張詠梅代表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根據職稱等級適當放寬年齡限制、簡化考試程序,但對當初因違反管理規定而失編的教師要從嚴控制;可以通過定向招考等,將優質教培機構教師補充到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和學校。二是可以允許帶職稱進編教師享受待遇,但不占用學校其他教師的職稱名額,或適當上調學校的教師職稱崗位結構比例,讓更多年輕教師安心從教。
這些建議總體可行,但對于“將之前的教齡‘歸零’”這一條,筆者認為,還有必要再加斟酌,可調整為“脫編”期間的教齡“歸零”,“脫編”之前的可予計算,與“單獨核配職稱指標”建議保持一致。此外,還可以針對當前公辦學校藝體教師嚴重不足的現狀,面向藝體教師制定回歸措施。
作者:張小軍 |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