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是一項生死交戰的極限運動,能夠挑戰珠峰的人,都是體能與信念兼備的勇者。
1960年,處于困難時期的中國組建了一支登山隊,首次向珠穆朗瑪峰發起沖擊。在設備落后、物資匱乏的情況下,他們堅韌無畏,創造了從珠峰北坡登頂的壯舉。
然而,由于沒有登頂的影像資料,國際上質疑登頂真實性的聲音此起彼伏。為了國家尊嚴,1975年,新的登山隊重新集結,再次成功登頂,留下中國人走上珠峰巔峰的鐵證。
影片《攀登者》正是以這段真實歷史為依據,將曲折跌宕、震撼人心的故事搬上大銀幕。9月27日,《攀登者》全球首映禮在上海舉行,該片主創與首批觀眾,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勞模一同見證了攀登英雄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之巔”的榮耀時刻。
《攀登者》出品人、上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已經看了20多遍電影,依然為之激動:“他們的壯舉感動了我,整個《攀登者》主創人員艱難卓絕的努力感動了我。在演員的神勇之外,我看到很多眼淚,也希望這部影片用真誠打動所有觀眾。”
9月30日,《攀登者》將在全國公映。截至9月28日19時,該片預售票房已突破1.4億元人民幣。《攀登者》的監制是鬼才導演徐克,編劇兼導演李仁港擁有豐富的類型片拍攝經驗,影片編劇阿來曾獲茅盾文學獎與魯迅文學獎。而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等實力派演員的加盟,更讓該片被認為是國慶檔票房冠軍的有力競爭者。
東方敘事,中國英雄
在登山愛好者眼中,珠峰是迷人而危險的神圣之地。面對為何攀登珠峰的問題,1923年,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留下了傳世的答案:“因為山在那里。”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色彩的話語,鼓舞著前赴后繼的攀登者,但對于第一批中國攀登者而言,意義遠不止于此。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后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中國境內的北坡,始終無人成功,就連馬洛里也折戟于北坡。人們就此判斷,想從北坡攀登這座山峰,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1960年,首批攀登珠峰的中國人,要證明中國人自己的山,自己可以攀登。這批登山隊員來自各行各業,工人、農民、老師、學生……很多人先前的工作與登山毫無關聯,他們從零開始學習,經歷艱苦的訓練,于1960年5月向珠峰發起沖擊。5月25日凌晨4點20分,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屈銀華、貢布從珠穆朗瑪峰北坡登頂。
很少有人知道,為了實現這一壯舉,他們在登頂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在北坡被稱為“第二臺階”的陡壁,是登山者最難逾越的障礙。“第二臺階”高度相當于一棟七八層高的樓房,最困難的是頂端4米多的一塊陡峭而光滑的巖壁。
影片一開始,便以一段緊湊、驚險的鏡頭還原了當時三個人在“第二臺階”處險象環生的場景,他們的每一步攀爬,都讓觀眾揪心不已。
咆哮的暴風雪中,海拔8000多米的群山之巔,每一次呼吸都是對生命的考驗。吳京飾演的隊長方五洲以身體做階梯,讓隊友踩著自己的肩膀攀登,托舉另兩位隊員登頂。張譯飾演的曲松林不忍心穿著布滿釘子的登山靴踩傷隊友,在酷寒之中裸露著雙腳攀爬,腳趾凍傷,后來被全部切除。
影片創作過程中,團隊搜集了大量中國登山隊的文獻資料,李仁港與阿來采訪了參與當年登峰的登山前輩以及現代的登山隊長和專業隊員,力求真實再現歷史。
在藝術創作方面,任仲倫指出,要突破國外登山電影的寫實主義,探索用東方敘事來表現中國英雄。徐克認為,《攀登者》是國產商業類型片的一種全新嘗試:“中國人登上中國人自己的山峰這是登峰精神的所在,中國人拍自己的登峰故事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區別于歐美、日韓等國家同類型題材的大片,《攀登者》將通過中國文化和精神的傳承,著重體現影片中的東方色彩與中國精神。”
對于參與拍攝《攀登者》的主創而言,重新演繹這段歷史令他們感到驕傲,因此倍感責任重大,全心投入。首映式上,李仁港坦言,在他的三十多年職業生涯中,很少看到像《攀登者》劇組里那樣如此拼命,如此敬業的演員們。
為拍攝《攀登者》,吳京不僅到珠峰實地感受,更在拍攝前最冷的時節到海報5200多米的青海崗什卡雪峰體驗了半個月的攀登生活。對于參與這樣一部作品,吳京表示:“影片的拍攝過程讓我們體驗到了登山英雄們的艱苦卓絕,他們用血肉之軀在世界最高峰證明了中國的高度,令我們銘心刻骨、高山仰止。”從影二十多年的章子怡也表示:“二十多年來我親身經歷了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與中國電影一起成長,我相信《攀登者》會是中國電影的又一次全新攀登。”
每個人都是攀登者
1975年,9名登山隊員從北坡登上珠峰,成功測得珠峰高度為8838.13米。這次登山,隊員們在最難攀登的巖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屬梯。截至2008年奧運圣火登頂珠峰時,約有1300名國內外的登山者通過這座梯子成功登頂,他們將梯子稱為“中國梯”。
《攀登者》上海首映禮上,當年登頂的九名成員之一桑珠也來到現場。桑珠坦言,1960年中國登山前輩登頂珠峰的事跡與精神,給了他們再次登頂珠峰的決心和動力,完成了中國人自己勘測珠峰高度的任務。“當時我們測量了珠峰8848.13米的標準高度,還把覘標豎立在上面,這樣也成為了登頂的鐵證。”
談到當年的登頂時刻,桑珠激動不已,當時他把背了一路的五星紅旗從背包里拿出來:”九個最后登頂的隊員有漢族的有藏族的,還有女同志,不住地擁抱流淚,特別激動。”他們完全忘記了無氧的環境和身體的透支狀態,那種狀態也讓年輕的他堅定信念,一生都從事登山工作。
《攀登者》以較大篇幅與筆墨聚焦于1975年的攀登,方五洲率領著更年輕的隊伍向珠峰發起沖刺,過程中經歷了比第一次攀登更為惡劣的天氣。攀登在前進與撤退中舉步維艱,指揮員擔憂隊員有生命危險,在堅持還是放棄中反復掙扎;《攀登者》以多個段落反復凸顯極端情境之下人的選擇,展示第一代中國登山隊員的人性光輝與奉獻精神,他們為了信念、理想,為了隊友的安危,義無反顧地犧牲自己,成全了最后的登頂。
在阿來看來,登峰是用身體去感觸自然界的偉大,感觸自己人格與意志的升華:“有了這樣的過程,登高才是有意義的。”登頂成功的英雄們值得后人銘記,而那些犧牲在征途中,或因此而落下傷殘的勇者也令人崇敬。《攀登者》不僅僅重現登頂的光輝時刻,也不吝筆墨地歌頌那些為了登頂而永不放棄的攀登英雄。
首映禮上,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也來到現場。夏伯渝是中國首位以雙腿假肢登頂珠峰的攀登者,半個世紀以來,五次向珠峰發起沖擊。實際上,他也是1975年登珠峰的隊員之一,在途中他將自己的保暖設備借給隊友而凍傷雙腿未能實現登頂。然而,攀登珠峰的理想從未熄滅,終于在去年成功登頂,實現夙愿。
《攀登者》首映禮上,吳京向現場的攀登英雄、勞動模范,以及曾經為共和國做出貢獻的人們致敬:“每一個人都是攀登者,每一個攀登者都是追夢人,每一個人都有心中的8848.13米,你們憑著自己最大的毅力和堅持戰勝了你們心中的8848.13米,成功地踏上你們的山頂,享受山頂的美好,繼續追尋下一個山峰,感謝你們為這個國家做出的貢獻。”
關鍵詞: 攀登者預售破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