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州市區最受港澳臺家庭歡迎的學校之一,中黃外小有不少跟隨父母前往內地生活求學的港澳臺籍學生,他們既有著這個群體特有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
從粵語到普通話,從繁體字到簡體字,從語言到環境的過渡對孩子來說并非易事。今天我們想分享一些中黃外小港澳臺籍學生的成長故事,近距離走進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我們便能了解到一切選擇背后的根由。
本期文章來自中黃外小三年級中國臺灣籍的黃怡崴同學——一個溫柔又執著,溫暖而堅定,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小女孩。
學校等于半個爸媽
據怡崴媽媽回憶,第一次來中黃外小參觀的時候,就被孩子們在課堂上探究的熱情和自信的表達深深地吸引了。“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孩子學會自主思考、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孩子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也被逐步培養起來,這些能力和素養是無法取代的,所以當時就決定選擇了中黃,也沒有再去看其他學校了。”
事實證明,媽媽的選擇沒有錯,在學校的快樂讓怡崴從剛入讀開始就有些“樂不思蜀”了,每天去上學都是神采飛揚,回到家都會迫不及待地跟媽媽分享在學校探究到的知識和發生的趣事。以至于媽媽常常說:“學校等于怡崴的半個爸媽。”
怡崴在中黃外小的快樂生活
勇闖“語文關”
然而對于從小在臺灣長大的怡崴來說,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和內容并非一帆風順。2020年的寒假,才上一年級的怡崴跟隨媽媽回臺灣過年,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延期開學的那段時間,滯留在臺灣的怡崴只能在家里上網課。沒過多久,每天陪著怡崴一起在平板前學習的媽媽發現了怡崴對語文有些抵觸和害怕,尤其一遇到拼音就頭疼,每個字母她都認識,可偏偏讀音怎么拼都拼不出來。
一年級的學習,拼音是重中之重,是為以后學習壘起的第一塊磚,而學習拼音沒有捷徑可走,要能熟練地讀寫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表,并在讀準四聲調的基礎上進行拼讀,更要反復練習、不斷鞏固。然而線上的學習環境有著諸多限制,從小在臺灣并沒有學過漢語拼音的媽媽也有些束手無策。
在收到媽媽反饋之后,班主任肖老師一邊安慰怡崴和媽媽慢慢來不著急,同時老師們加強了對怡崴的個性化輔導,一方面用象形字母記憶法加深怡崴對拼音字母的記憶效果,同時在每天下午4:00-4:30的課后自由輔導時間,對怡崴進行拼音上的一對一輔導。
在老師們持續地鼓勵和幫助下,語文對怡崴好像一點點地變了模樣,以前怎么拼都拼不出來的漢語拼音,原來那么有趣,那么神奇。媽媽的支持也給了怡崴很大的動力,“我們能做的事就是給她松綁。看到她的付出和辛苦,在她壓力大的時候,告訴她,沒關系,累了我們就休息一會兒。”
被喚醒的內驅力
語文的學習還需要大量的閱讀來獲取養料,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樂趣,學校設立了每日閱讀打卡行動。怡崴便是能每天堅持閱讀打卡的“小書蟲”之一,即使是在家上網課期間,也從來不間斷,這樣的毅力,連老師也佩服。線上學習時,她還主動熱心地擔任小主播,和同學們分享閱讀心得和方法。
擁有海量學習資源的圖書館為愛閱讀的怡崴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媽媽也很看重閱讀習慣的培養,就像媽媽經常對怡崴說的,只有當腦子里有詞匯了,你才能寫得出來,不然當你面對一朵花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么形容它的顏色和香味。媽媽很認同學校的教育模式能夠很好地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同于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孩子會很容易缺少自己的思考,沒有什么想法。
這個自律的孩子能夠每天堅持的,除了閱讀,還有練字,這樣的堅持并非老師和父母的要求,而她自己想要改變的決心,沒有人說得出真正的改變出現在什么時候,可能就是在某天,當怡崴翻到自己過去的習作,對自己的以前的字跡滿臉“嫌棄”的時候。媽媽也會忍不住調侃:“以前的漢字書寫,一個字寫得像三個字一樣大。”到現在字能寫得整整齊齊,寫一篇作文也不在話下,語文成績穩步提升,媽媽也覺得很放心。
堅持練字的怡崴書寫越來越美觀
在媽媽看來,怡崴的自律得益于學校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和“正面管教”的氛圍,充分激發了孩子的內驅力。這正是媽媽當初看中中黃的理由之一。在傳統教育的培養模式之下成長起來的怡崴媽媽,更希望能給孩子一個開心快樂的學習和成長環境,而中黃外小的老師總是能有方法,讓孩子在覺得有趣的情況下學習,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探究結題展中怡崴和小組成員輪流擔任小小講解員,
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探究作品和學習成果
中黃外小對照IB的十大培養目標,進行“每周之星”的評選,
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能被看見
“UOI探究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讓學生們小組合作,自己進行規劃,然后付出行動和努力。在經常的團隊合作、分工協作、頭腦風暴、交流傾聽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學會與人溝通和社交;學會尊重和吸收來自其他同學的不同想法和意見,她也經常從小伙伴的方法中獲得啟發,學習嘗試著用同學們的方法來處理自己面對的問題。這樣廣泛地學習,可以加快她的成長。”怡崴媽媽充分認可學校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價值,同時老師一如既往的支持、鼓勵和肯定給了孩子足夠的自信和全力以赴、不斷嘗試的熱情,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技能和素養的養成都是在孩子無意之間,潛移默化地培養起來。“她的學習不是因為害怕被懲罰、被責罵才去完成任務,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獲得成就感。”
中黃外小倡導“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孩子們可以通過觀察實驗、實地調研走訪等多種形式進行探究學習
所以學習上,怡崴從不用老師和父母提醒。老師還沒有布置下一課的預習,她就已經提前做好了,每次的探究作品都能看出她的用心和創意,老師笑稱“我只需要在融課通上幫她加分就行”,也因此能夠記錄自己的每一點努力,讓自己的每一點進步都能被看見的“融課通”成為了怡崴的“小確幸”。
把中華文化的根基扎牢
選擇中黃外小的原因,還有學校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全面的能力和素養,讓孩子既保留中國文化的根基,又擁有國際視野,成為大多數家長們心中理想的教育模式。
正如怡崴媽媽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夠應該全面發展,未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會逆轉,首先孩子必須具備雙語能力,必須學會與不同觀點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學校在孩子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拓展方面做得很好,能為孩子把中英雙語的基礎打扎實;同時,我覺得一定要把中華文化的根基扎牢,不能數典忘祖,以后當你走出去的時候,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觀點和文化傳遞給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
盧老師為怡崴講解傳統文化經典《道德經》
怡崴媽媽的期待也正是中黃的培養目標,這也是為什么中黃外小始終扎根中華沃土,將非遺手工、茶藝、中華武術、中醫藥文化、禮儀、24節氣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融入課堂內外,讓孩子們從小在浸潤式的氛圍中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古代先賢與仁人志士的智慧與美德。怡崴在學校 “中華武醫”課程中學習了峨嵋派“六通拳”,認識了常見中草藥之后,回來也會跟媽媽分享。
中黃外小在課堂和活動中融入中華文化的精髓,孩子們得以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華武醫”的學習中,怡崴和小組成員正在探究常見的中草藥
學習了峨嵋派“六通拳”之后,怡崴在家里當起了小“教練”
讓愛流動起來
在老師們和同學們的眼中,怡崴是個溫柔耐心,經常溫暖他人的女孩。她常常在自己的書包里塞滿了要帶給同學的小零食和小禮物,媽媽擔心書包太重,會累著她,怡崴卻樂在其中。學校給予了她足夠的愛和溫暖,她也用自己的溫暖,讓愛流動起來。
到了夏天,怡崴親手為同學和老師做了水果涼粉解暑,每一份都對應標注了同學們的名字,對于曾經幫助過她的同學還特別附上感恩的話
從一年級開始,怡崴就一直擔任班級的食堂衛生管理員。每天等所有同學吃完飯之后,管理員要留下來檢查餐桌衛生,然后協助值日的同學清理,所以她總是班級在食堂最后一個走的人。每逢有小組成員請假,值日的人手不夠時,身為管理員的怡崴從來不會指手畫腳,而是及時補位,主動帶著大家一起打掃。這是一份沒有太多“存在感”,甚至有點“臟累”、瑣碎的工作,但怡崴卻很享受,就這樣日復一日,毫無怨言地擔任著。
學習上,這個成績優秀的孩子也很樂于幫助同學,檢查作業,解答問題,幫同學聽寫,作為副班長的怡崴總是“當仁不讓”。老師說:“她很親和力,幫助同學總是很有方法。”
在活動上臺表演前,熱心的怡崴成為了伙伴們的小“化妝師”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同樣能讓怡崴堅持和熱愛的還有藝術體操。在學校一年級的ECA興趣課中,怡崴選擇了藝術體操,此后便在學習藝術體操的苦樂中不斷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從加入學校的體操藝術隊到現在已經代表學校參加了多項賽事,斬獲多個獎項,在“2020年青少年藝術體操錦標賽”中獲得一等獎和二等獎。
選擇了藝術體操的怡崴,
在賽場優雅綻放的背后是無數次堅持不懈地苦練內功
藝術體操是一項復雜且辛苦的運動,需要力量、靈活性、耐力和手眼協調地結合,在賽場優雅綻放的背后是無數次堅持不懈地苦練內功。尤其到了冬天,穿著單薄的表演服上臺,媽媽常常會心疼,但怡崴從沒有任何抱怨,依舊專心享受表演的舞臺。這個看著乖巧可愛的女孩兒,骨子里其實有著極強的不怕吃苦,堅持到底的意志力,而這都是源自于不斷被鼓勵、被肯定、被嘉獎后疊加起來的信念感和成就感。
寫在最后
如何點燃每個孩子內心對世界的渴望,進而探索和實現自己的價值?如何讓每一顆生命發出自信的光芒,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自由行走世界的中國人”?中黃提出的每一種教育主張,都是任重道遠的。
當孩子們站在人生的各種舞臺上,從容不迫地談自己的觀點時;當面對各種活動,孩子們一改最初的羞澀與膽怯,變成了“我要報名、我要競選、我要參加、我要組織……”等各種“我要”時;當孩子們開始自己決策,并懂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時,我們更加確信自己的堅持,幸有外界的鼓勵,家長的信任和支持,讓我們得以在這條路上溫暖前行,且不孤單。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