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傾灑筆墨,盡述田園之美: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悠閑自在;張繼描繪的田園風光是“耕夫招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的波瀾壯闊;王維所見的田園是“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雞鳴;秋山一何凈,蒼翠臨寒城”的恬淡宜人。
提及田園,始終繞不開農耕二字。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億萬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湖北振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湯振川就是這樣一位忠實的農耕文化傳承者。
守根:歸田園傳農耕之本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種一粒皆是農民心血。民以食為天,但卻鮮少有人以農民身份為榮。而湯振川卻對自己的農民身份始終心存敬畏,并以此為豪。他熱愛家鄉的土地,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舉雖做不到像古人般的豐功偉績,以致流傳千古,但在葉山村做出一定的成績,帶動父老鄉親們增收,那也算得上是立身揚名。正因如此,他選擇了回鄉發展,這便就成了他回鄉種植紅毛粘稻谷的前言。
乘著順風,就該扯篷。畢竟大多數偉人的成功都是由意外的火花點燃的,湯振川與紅毛粘稻谷結緣亦是如此。決心回鄉發展的湯振川,在一次與隔壁村書記的閑聊中得知,現今農村的稻子種全是絕種的種子,不具備可以傳種的稻谷。這一消息對他來說,可謂是晴天霹靂,他不敢相信村子里可傳種稻谷研究的落后,仔細一想,更是后怕無窮。糧食是人生存之必須,無可替代。雖身處和平年代,但我們總要做到有備方可無患,如果現在打仗,糧食儲備不夠,人民的基本生活又該如何保障?治而不忘亂,安而不忘危,湯振川的斗志和危機意識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他立志要找到可以傳種的稻米種,做好中國人的糧食儲備,這一尋覓就是五年光景。2018年機緣巧合,他意外得到了2.5公斤的“紅毛粘”種子。經過幾年的繁育和摸索種植技術,如今“紅毛粘”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00畝,讓這千年御米也有了一展宏圖的舞臺。
十年樹木,百年載史,紅毛粘的淵源歷史也算得上是有跡可循。它源產自湖北孝感,據史書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微服巡游時偶至御米灣一農戶家中,饑餓感襲來,這戶農家的老嫗為他做了一頓飯菜,當他嘗到當地特產的稻米——紅毛粘時,頓覺口感清甜幽香,是之前從未品嘗過的剛柔合道,。于是,在他登基以后,便下旨將該村的紅毛粘作為御米,每年進貢給皇上使用,這便成了孝感民謠“紅毛粘兩頭尖,一人吃飯兩人添,皇帝吃了壽齊天”的由來。口感上佳、可傳種的紅毛粘也順勢成了湯振川理想的種植目標,再加上他的出生地周巷鎮葉山村遠離工業和交通主干線,獨特的地理氣候極其適合高檔優質的有機紅毛粘種植,萬事流轉,順其自然,湯振川踏上了大面積種植紅毛粘的創業路。
傳承:襲古法歸生態本我
雖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但青與水自有藍與冰無可比擬之妙處,古法種植工藝亦是如此。區別于現代便捷籠統的種植工藝,紅毛粘種子種植前要在天然水域歷經三天晚上浸泡,白天瀝干的循環工藝后,才會在秧田里撒種,入土后的種子自然生長40天后,方可進行人工的拔秧插秧。鑒于公司綠色經濟、低碳環保的生產理念,整個種植過程均未施用化肥,而是在前期使用紫云英綠肥,中期翻耕時施用發酵好的菜籽餅肥,并以人工釋放的赤眼蜂,應用昆蟲性信息素誘殺成蟲。及稻鴨共生、種養同行的生態循環來優化稻田環境,進而吸引蛙類捕食害蟲,實現了以生物農藥防治稻瘟疫及紋枯病災害的理想架構。
山不在高,綠色成蔭;水不在深,游魚成群;資源不在富裕,充分利用。振川生態農業公司有兩大主要板塊:一是種植,二為養殖,就如同開源與節流并重一般,種植于養殖同生,才能整合利用最大資源。湯振川抓住了這一點,他將養殖場的廢棄物變廢為寶,供給種植板塊,再將種植板塊的廢棄物資源整合廢舊變現供給養殖板塊,再輔以人工除草,成功將資源利用率提至最盛,而將農藥化肥使用量縮減至零,把種植技術恢復至30年前的天然古法工藝,從而種養出絕對安全的天然綠色產品。泰戈爾曾言:“最好的東西都不是獨來的,它伴了所有的東西同來,不分好壞。”就如同天然古法工藝,雖實現了節能環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長了25天左右的稻米的生長周期,這也是其短板所在。
真金不懼烈焰錘煉,酒香不怕巷子幽深。拋卻金錢至上,而信奉為人有值的湯振川,雖一直在悶聲不吭彎腰做事,但他取得的業績斐然,還是引起了孝昌縣農村農業局和周巷鎮黨委政府的注意。其大愛震撼住了政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振川生態農業經過幾年的壯大,涉足了生態農業、建筑施工、園林景觀設計施工、花卉盆景苗木培育等諸多領域,終是如愿發展成了一個以生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以公司+農戶,集育種、栽培、植保及加工為一體的企業。其主打產品依舊是紅毛粘稻米,以其為心,四面產業蔓延開展,“蝦稻共生”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夏七夕說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兩全其美,但湯振川推崇的“蝦稻共生”立體生態循環卻做到了一舉三得。得利者之一是增收的農戶,得利者之二是略被改良的生態環境,得利者之三是人。蝦稻共生的環境吸引了白鷺等大批珍稀鳥類到此繁衍,進而為人類呈現了一副稻、蝦、魚、鷺和諧共生的美麗生態田園畫卷,這里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成為心靈的慰藉。
鼎新:乘東風大膽作為
野徑埋香,風月琳瑯,平江無須歌惆悵,明月應是在故鄉。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家鄉變成了內心深處那濃厚的純潔,但也并非所有人都懷有像湯振川般濃厚的故鄉情懷,鮮少有人愿意回村發展,而湯振川起初的發展之路,也并非是一馬平川,而是充滿了荊棘。
古時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今朝得支持者方可事業興,尤其是發展鄉村。在農村做事,要求的是百分百的支持,缺之一份,均不可成事。大面積的承包土地權成了湯振川當時所面臨的最大的困難,他回鄉發展的初衷就是真心真意為老百姓做事,最大化的開發村里資源,為鄉親們增收,光耀這片養育了幾代人的土地。這份初衷也得到了大多數鄉親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守舊的土地頑固者。對于鄉親們的不理解,個性倔強的湯振川沒有打退堂鼓,他充分考慮鄉親們的需求,不斷的堅持和他們溝通,并制定一系列惠農政策來打消他們的顧慮,為此他墊資為村里修了寬七米的柏油馬路,沿路栽種了美化鄉村的花木 。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誠心最終得到了鄉親們的支持,完成了大面積承包土地的開局之措。
精明強干、目達耳通。有了鄉親們的鼎力支持,湯振川的種植道路發展的便是順風順水,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但無德之人總會嫉妒旁人之美德,低就之人總會對別人的成功多加揣測,不乏有人眼紅于湯振川的成功,認定其沾了家鄉政策的光,而他從來不會去管他人的看法,只一心一意,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別人對他多加揣測之時,他悶聲不吭把家鄉荒廢多年的荒山荒坡搞了個地覆天翻,還其盎然的生態原貌,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那些質疑的聲音。他做農業從不是為了要政策或者拿國家的錢,而是追隨自己的理想,賺錢從不是他的第一目標,傳承農耕文化,振興鄉村才是他的崇高目標,紅毛粘就是他踐行理想的根基。
目前,振川生態農業科技公司目前有1600畝生態養殖水庫、500畝苗木培育基地、100畝紅毛氈水稻種植基地、20畝有機藍莓生態種植園等。公司申請了“紅毛粘”、“益農子”品牌商標。同時,湯振川也布局了企業發展的九大板塊:古法種養殖示范基地、園林景觀廣場、花卉苗木培育基地、園林綠化景觀設計、藝術家創作中心、休閑農莊與商務酒店、苗木交易市場與信息中心、勞務中心與經紀人廣場、鄉村旅游。這九大板塊弦弦緊扣、絲絲相連,旨在提升周巷鎮乃至孝昌縣的花卉苗木產業,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湯振川表示,振川人目前有三大理想。第一,響應縣委縣政府“六個孝昌”發展戰略,發揮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帶動全縣花卉苗木產業從單純的培育小苗、散戶經營向盆景創意制作、園林設計施工發展,向培育高檔產品和高端產業發展,為孝昌的苗木花卉產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第二,立足本地深厚的底蘊傳承與豐富的素材資源,培育、繁殖珍稀物種,為她們提供一塊適合生長的田園居所和精心養護,使之能夠代代傳承,成為地方的文化名片和生態保護、盆景藝術、園林園藝的標本典范。第三,為人們提供一個找到童年、找到鄉愁的農耕文化示范田,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放松、郊游踏青的場所,一個親近自然、回歸田園的幽雅去處。
身處時代快速發展的浪潮,湯振川希望可以快速搭建網絡銷售服務平臺,為更多的消費者服務,讓孝昌縣的農產品及文化走出孝昌、光耀孝昌。未來,他將堅守初心使命,用堅實的腳步,堅定地行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帶領一方百姓,走出一條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